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51章

作者:臊眉耷目

刘琦觉得刘瑁这个人其实挺没救,自己刚刚给他打了圆场,他居然又跳出来拉仇恨,这种人若是扔到电视剧里,一般活不过三集。

而且肯定还是死的特别惨……被惨无人道的殴死的那种。

通过贾龙看刘瑁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刘琦知道,刘瑁这次是又被贾龙给鄙视了。

刘瑁被贾龙的嘲笑表情弄的有些臊得慌,毕竟荆益两方,军侯级以上的人都在此处飨饮,在众目睽睽之下失了面子,那今后他这益州公子又该如何自处?

“难道吾所言不对?”刘瑁强撑着道。

若是换成刘琦在刘瑁的角度上,他眼下一定会立刻闭嘴,然后想办法把话题转移到别的地方上,而不是在这强撑着跟人犟嘴。

贾龙是亲眼见过西凉军的,眼见为实……刘瑁只是道听途说,你怎么跟人家争辩?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么?

刘琦决定劝一下刘瑁……

“族叔说的甚是有理,还请细言之。”

反正也不是自己丢人,刘琦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直接用捧杀的方法去劝。

刘瑁一听刘琦怂恿他,顿时来了精神头,又开始侃侃而谈。

“西凉军随董卓入雒阳后,军纪败坏,杀人劫掠,无恶不作,弄的民众不附,百业皆废,百姓流离,这是活生生的例子,人所共知,贾将军言西凉军遵守军纪军令,这又如何让人信服?”

刘瑁之言,也算是道出了很多人心中的想法。

由于当时凉州地区的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差巨大,缺乏具备儒家学识和政治训练的人才,因而从凉州出来的人里,一百个得有九十五个政治不及格,所以大多数的中土士子和清流名人皆藐视于西凉人,认为‘凉州寡于学术’。

这种带有地域性的蔑视,是多少年来根深蒂固的,刘瑁身为名士之子,又有宗亲身份傍身,自然也瞧不上西凉人,觉得他们与异族野种无异。

在他的心中,西凉兵再能打,也不过是虎狼之徒,跟知将令,明将令这种事一点都搭不上边。

贾龙眯起了眼睛,嘴角出现了讥讽的笑容:“西凉军中虽多羌胡,皆野蛮之辈,但在守将令这方面,却非普通军士可比。”

说罢,贾龙环视了一圈诸人,继续道:“在场的诸公,想来也都听说过,当初董卓入京前,乃是屯兵于河东,得雒阳变乱消息后,昼夜三百里急军而来,敢问诸位麾下之卒,哪一支兵马可以做到?”

刘瑁傻乎乎的没听明白……昼夜三百里,有多了不起么?

但黄忠,文聘,严颜,吴懿等人则皆低头沉思不语。

刘琦自打穿越回来之后,两年来闲暇时也曾多研习兵法韬略,再加上这段时间与黄忠和文聘的沟通,自然是知道古代夜间行军的难度。

古代的路可不比后世的高速公路,根本就没有路灯,且崎岖难行。

刘琦后世有一次爬山,晚上留宿于山上的民居,半夜时分,在没有路灯的情况下曾出屋去试着看一下山景……

不得不说,什么都看不见,乌黑一片,即使举着火把,也未必会有多大效果。

而且没有亮光的情况下,特别瘆得慌,有点声音就哆嗦。

就军事角度而言,古代夜行军全速进军,对士卒的整体意识和尊令意识要求更高。

古代夜间全速行军,要点在于要避免途中迷路掉队减员,同时又要在视线不清的情况下,维持住行军的秩序,这除了要求主将对军队有极强的控制力外,还需要士兵极强的对服从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古代将帅不到万不得已,都会避免大规模的夜行军。

就算是点火把,也不是每个军士手中都会有火把,亮度有限。

刘瑁看众人都不说话,随即道:“昼夜三百里又如何?当年吾入川之时,亦随严君夜行而过秦川,又能如何?很难做么?”

在场诸司马,军侯有些人憋不住,急忙低头,却是怕当着刘瑁的面笑出声来,失了礼数。

东州士集团中的军司马吴懿,看着刘瑁那一脸不懂装懂之相,却是长叹口气,脸上流露出了些许痛苦之色。

场面一时间显得极度尴尬。

刘瑁皱起眉,看向身边地刘琦,低声询问:“贤侄儿,吾所言有误乎?”

因为是在军中帐外的沙地饮宴,诸人并未分案而坐,而是两两一席,刘琦与刘瑁这对叔侄正好挨着。

刘琦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刘瑁,索性便替刘瑁夹了一块蒸鹿脯,放于其盘中:“族叔且尝尝这小鹿,肉质极是鲜美。”

言下之意,是用鹿脯去堵他的嘴。

贾龙没理会刘瑁,继续道:“另外,当日董卓至雒阳,身边仅有三千西凉兵,而何大将军的余部以及并州刺史丁原麾下兵马不少,可谓人多势众,董卓为掌权,每夜派军马悄悄出城,然后白日再大张旗鼓的进城,令雒阳诸军皆不敢轻动……试想,若西凉军当真军纪松散,不尊号令,此法如何得施?”

这一下子,不仅仅是在场诸人,便是刘瑁也说不出话来了。

傻子也知道这事有多冒险。

说实话,此法暴露的风险相当大,当时整个雒阳城都处在一个各方想要夺权的紧张阶段,更何况城中老谋深算者极多,包括袁绍、曹操等今后的豪雄皆在,而董卓的三千西凉兵,只要是有一个人泄密,那董卓的这个把戏就得被拆穿,原地爆炸……

但结果他硬生生的成功了……或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董卓胆大妄为,也或许是有些人知道了事情,但因为胆怯不敢多说,这也确实能够体现西凉军确实是一支遵纪严明的强军。

刘瑁咬着嘴唇,还想辩解:“可西凉军确实是在雒阳任意妄为……”

话还没等说完,便见刘琦伸手又给刘瑁夹了一块鹿脯:“族叔,鹿肉不好吃么?”

刘瑁诧然道:“自是好吃。”

刘琦微微一笑:“好吃你便多吃点。”

好吃还特么堵不住你的嘴?

劫掠雒阳,便能证明西凉军军纪不严?不尊将令?你怎知道他们四处劫掠杀人,便不是董卓授意的?

董卓成事需依仗西凉军,既然要依仗,那就必须要喂饱他们,不放纵他们劫掠杀人,董卓自己花钱养他们?

再说了,董卓本人来雒阳,就本质而言,其实也劫掠来的……厉害上他役二十五万民夫建造的郿坞,高厚七丈,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这些东西不是劫来的,难道还是他祖传的不成?

那简直就像是为了应对末日丧尸而打造的炮楼。

贾龙的话算是彻底把众人说服了,同时也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因为这次他们北上,面对的就是这支强军。

刘琦举起酒爵,对贾龙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贾公熟知西凉军,有贾公坐镇,此番上雒阳,大事可期……诸公,吾等一起敬贾公一爵,如何?”

荆州军的诸司马,军侯亦是纷纷举起酒爵,纷纷向贾龙敬酒。

反观是东州士集团的那些将军,似都有些不愉。

贾龙受了刘琦的夸赞,心中也非常高兴,况且他怼了刘瑁,也颇有些吐气扬眉之感。

他举起酒爵,道:“龙不过是略知一二,胡乱言之,误了诸位酒性,来来!咱们一起喝!”

“喝!”

“满饮!”

……

随后,大家又彼此敬酒,闲话琐事。

酒至半酣,终见文聘大步而来,拱手道:“少君,场地已经准备妥当,可以卓两方军士上场较技了!”

第六十八章 醉酒认弟

文聘指挥兵卒已经搭建好了木台场地,并同时在场地正北方的沙地上铺了毹褥,并在上面摆放长案,置酒肉于案上,供给荆州两军校尉、司马等在擂台前饮酒观摩。

诸军首脑随即迁移置场地钱,待诸将官坐下后,两军主要的将士,也随即围绕在木台两侧,高声欢呼哄唱。

两军将士今日算是敞开吃了,一个个沟满壕平很是满足,吃完后又可通过比武较技得酒肉赏赐,很多自持武技傍身的猛士暗地里喜不自胜,不少人摩拳擦掌,欲上台一展拳脚。

严颜适才谏言,是两军将士不分军阶,都可以上台,但在三军面前较技毕竟事关两方的颜面,不是随意哪个阿猫阿狗自己想上去就能上去的。

在上台之前,也要有荆、益两军的军侯对其进行查验,若是觉得不行,直接拦下。

木台旁边,三通鼓罢,按惯例却是要由两军首脑讲话。

刘瑁正在琢磨应说些什么鼓舞士气,却见刘琦已经站起身。

他对着旁边,围绕的良方将士高声道:“北地失纲,强臣横行于朝,豪强起乱于外,荆、益虽为安乐之土,然吾等岂可坐观陛下陷于危难?吾虽山阳人,也常闻荆、益遍地豪雄之士,今设此擂,以观众勇,尔等当各自争先,若有大能之人,必予以重用之!”

刘琦本就是继承了刘表的身高,身材颇伟,如今他挺直腰背,站于场前,振臂一呼,如同将军出征一般的仪态,豪气凛然。

围绕在木台旁的两军众人见刘琦辞令慷慨,本来他们听说不分级别皆可上台的事都有些怀疑,虽然听了刘琦一番话,疑虑在不知不觉间都消散了不少,纷纷欢呼从命。

身为后世人,刘琦自然知晓什么时候该露脸,什么时候该低调。

在这种于三军面前树立威信的时候,自然是要争先出来抢镜的。

只要自己先鼓舞了士气,那后续的人再出来喊话,也不过是拾人牙慧。

贾龙看见刘琦的举动,私下暗暗赞许:这刘郎平常低调,关键时刻却知争先。

刘瑁则是心中颇为不悦。

贤侄儿自己将话全都说了,却是让吾如何表现?

或许是觉得自己说什么也没用刘琦那般能振奋气势,刘瑁便不再言语,直接开始角力。

不多时,便有一名荆州军的什长和一名益州军的队率上台,二人赤手空拳,互执军礼,而后便开始在台上较量。

军中角力,主要是以近身缠斗较技为主,少有拳脚相争,胜利者基本上就是用身体制服了对手或是将对手扔下木台,便算赢了,和后世的摔跤相类似。

赢了的人,自然是会得到酒肉的赏赐,输了的人,则是予以一爵白水饮之。

角力是汉朝人武力较量的一场常用方式,又名角抵。

《礼记·月令》中记: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可见角力之术,自古便是与箭术,车术所并列的军事技能。

但秦之后,角力便不再用以当做训练军队的手段,而是逐渐转变成了一种竞技和娱乐项目,在民间和军中盛行。

不过眼下这局面,名义上是娱乐,实际上也是益州军和荆州军彼此互争,被派上木台,大都是有军职的猛士,普通的士卒根本不敢上去丢人现眼。

两方轮着上台了几波人,算是互有胜负。

因为按照眼下定的规矩,一方角力下了对手之后,得了酒肉却不需着急下台,而是在台上继续等待下一个对手,直到一直赢的人被打输了之后,方才换人。

这种方式虽然对赢的人颇不公平,却可以最大程度的保住双方的颜面,毕竟能够上台来的人,都是有些手段的,且角力这项目很难取巧,主要是靠个人的气力作为基础。

如此一来,在擂台上的人即使角力技术再纯属,一般也挺不过三场。

因为三场下来,力气基本耗尽,且对方后续上台的人,也愈发不是等闲之辈。

如此一来,就可以保证两方的士卒互有胜负,大面上能过得去。

荆、益两方的将领,也不至于太过尴尬。

有了角力竞赛助兴,场间的气氛一时间便浓烈了许多,高阶将领之间的对饮的频率也就变的高了起来。

刘瑁原先不曾见过这等阵势,有些过分激动,一爵酒接着一爵酒的喝,大概二十场比试过后,刘瑁的醉意浓烈。

以刘琦前世在酒场混迹的经验来看,他应该是喝断片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