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472章

作者:臊眉耷目

江州的郊区地形复杂,山地较多,刘琦这一段时间派人仔细勘察,在南郊一带选出了降水量丰富,可以依山开垦的梯田,同时他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搭造水车,用以汲引灌溉,如此一来甚是便利。

西南地区丘陵地势较多,不可能像是在荆州一样,施行大面积的种植,若是要保证农耕的产量,就要择选适合的地址,依照不同的地形和雨量开垦梯田,并活用水车。

水车相传是在刘宏当政时期,由十常侍毕岚发明制造,但这个说法并不是为人认可,以十常侍当时的身份和地位,毕岚应该是没有时间研究这种东西,想来是他麾下的智囊团中人所创,然后将此功归于毕岚。

时至如今,由于信息和技术滞后,再加上战争频繁,水车只是在部分的郡县用以辅助农耕,并不能全面普及。

但是这一次,刘琦入蜀之后,在江州进行试点,将这些有利于蜀中农业发展的工具,统统带进了益州。

第六百四十章 阻止刘璋办蠢事

“这是什么犁?”

随同刘琦在南郊转悠了一个上午,张松看到了不少新奇的东西。

从田地的开垦,到田垄间的规整布局,再到那水车,每一样都让常年在蜀中的张松颇长眼界。

益州除了蜀锦技术之外,其余的技术在整个大汉朝都相对落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路径太险,进出比较困难。

毕竟,这是一个没有媒体的时代,想要宣传新知识和新技术,就全国的层面来讲,特别还是经济和政治都不稳定的战争年代,实在是太难了。

故而,水车虽然已经问世有一段时间了,但在消息相对闭塞的蜀中,尚还无人将其引进使用。

而刘琦从荆州带进的曲辕犁,也与蜀中现在所用的农耕作具,大为不同。

“犁者,以畜力带之,破土的在前,翻土在后,而我们南方的土地和北方的旱地相比,宽窄较小,却地势不平,耕作时常要转弯,牲畜带犁与人不同,多少欠缺一些灵活,如此在耕作的时候,就会时常出现麻烦,这就需要在劳具上多下些功夫,这曲辕犁的最大特点,便是轻便和灵活。”

张松闻言,缓缓地点了点头。

徐庶在一旁笑道:“牛犁相联,对于耕种者而言,才是最为省时省力。”

刘琦领着张松等人,一边在郊外的道上巡视,一边伸手指向旁边的这些新开垦的不同类型的田地和新设的载具,道:“永年先生,刘某身为朝廷敕封的益州牧,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抢占益州的城池,而先要想,如何让蜀中仓禀充盈,人不挨饿,不受冻。”

不知为何,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目标,在张松听来,却是格外的让人心潮澎湃。

从刘焉开始,再到刘璋,包括刘焉之前上一任的益州刺史郗俭,他们每一人到益州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拿下益州的权柄,压缩本地豪强的生存空间,征兵杀人,掌控权力,割据称王。

毕竟,益州是一块偏僻之所,和汉室朝廷的距离极远,哪一个到这里的人,脑海里第一件想的事都是割据称雄。

但像是刘琦这样,先入蜀来帮助发展农耕,带技术入蜀的着实是少之又少。

就一定程度而言,蜀中大部分的土地,还是在豪强和门阀手中,种地的黔首只是富户,刘琦这样的做法,不但使得官方的仓禀丰盈,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富裕了蜀中的豪族们。

特别是张氏这样的家族,毫无疑问受益最大……因为他们手中的土地多。

粮食的产量一旦因此而增加,他们每年的受益也自然是大幅度的增长。

“打囤行粮、开梯田、造水车,有田种的种田,没田种的民夫我以官方的名义他们都召集起来开梯田,还有关中的流民,有多少用多少!”

说到这,刘琦转头看向张松道:“蜀中地大,但尚可开垦的田也多,人口也稀疏,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的来。”

“而且这还是江州一地。”

“以后的巴郡,犍为,广汉,阆中,葭萌这些地方,只要能够形成良性流转,我就以州府的名义招人开田扩耕,当可开垦的梯田达到一定数目的时候,蜀中就会成为不下于冀州的粮仓,蜀中地广人稀潜力很大,当然,蜀中的各大家族也会因为量产的增加而受益,这是一件共赢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听着刘琦连珠炮似的话,张松不由沉默了。

“现在知道我为什么不同意与刘季玉修好了吧?说实话,他眼下对我而言不过就是一个阻碍,是富强益州的阻碍!刘某要在益州做的事情很多,但前提是我必须要将刘季玉从蜀主的位置上拉下来。”

张松长叹口气,冲着刘琦长作一揖道:“难怪自君父子到了荆州之后,四年多的时间就能将荆州治理成丰乐之土,张松佩服。”

“不只是荆州,便是益州之地,也一样!刘某此番入蜀就已经打定主意……三年,最多三年,我要让益州成为不输于北方冀州的粮仓武库!”

这番话说的很是肯定,语气激昂,丝毫没有任何作伪,可谓豪气万丈。

视察完南郊之后,张松陪同刘琦乘坐辎车返回江州。

辎车行驶在路上时,却见张松突然从座位上起身,跪倒在刘琦的面前,他两手举过头顶,在车上缓缓下跪,将额头贴在手背上,往来数次。

车上的空间狭小,且还不断的颠簸着,不方便行礼,但张松却坚持着将这套礼节做完。

很明显,这是一套认主的流程。

刘琦静静地看张松施完礼,然后伸手扶张松起来,亲自搀他坐在自己对面。

刘琦不说话,只是笑看着张松。

张松一脸正色地道:“自黄巾之乱后,我益州连经郗俭、刘焉、刘璋三人管制,可惜三人皆非治世之才,郗俭贪婪,刘焉诡狡,刘璋愚鲁暗弱,可叹我大好的益州,连经此三人乱治,早以不复昔日鼎盛气象,今见君侯,张松心中方才知晓,能救我益州于危难之中,使我益州繁荣者,非君侯是也!张松今日在此认主,愿助君侯完成大业,还请君侯收下张松!”

刘琦也是一脸正色地道:“我视先生为蜀中第一俊杰,先生肯助我,刘某挽救益州的大业,就算是完成了一半!”

说罢,刘琦伸出手,紧紧地攥着张松的手,认真道:“若得益州光复,我当请永年为别驾,助我执掌益州,兴旺蜀中,绝不辜负先生之才与生平之志也。”

刘琦这句话拿捏得恰到好处,他抓住了张松想要在益州出人头地的心理,在不经意间给他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与职业蓝图。

身为在张肃阴影下成长的张松,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站在益州诸臣的最高点,让他们膜拜自己,观望自己,羡慕自己……不再轻视自己。

毫无疑问,若是他真能助刘琦拿下益州,这个愿望就会达成。

而且就实际情况来看,刘琦治蜀一定要远远的强于刘璋。

张松坐下之后,斟酌了一下词汇,道:“君侯占据江州,欲望平蜀中,一路上还需拿下要害的关口不下十余座,蜀中山川多,暗寨多,行军不便,易守难攻,想要顺利打下这些关口,非耗费精力折损兵力不可。”

“永年可有方法助我?”

“君侯放心,蜀中诸多豪雄厌恶刘璋父子,我且回去,暗中联络他们,并探明各处关口暗寨虚实,告知君侯,助君侯顺利抵达绵竹。”

“如此最好。”

“不过,就算是在下协助君侯破蜀,但这一路之上,还是有两处重镇,即使君侯知晓其虚实,也很难接急切攻下,一是涪城,二是洛城,还请君侯多加小心才是。”

刘琦认真地点头道:“刘某人记下了。”

“另外,耽误之急,君侯是要赶紧想出办法,破解刘璋的一条毒计……我怕他会使出此策,一旦用了此计,我恐君侯大军有累卵之危。”

“是什么计策?”

张松一脸严肃的将郑度前番献给刘璋‘坚壁清野’的策略大致说了一遍。

当时郑度虽然是暗中对刘璋言,但架不住刘璋后来找人商议此计是否可用,因而泄露了机密。

刘琦恍然而悟。

要是没有记错,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曾有重演,记得史书记载,也曾有人向刘璋进献过这条计谋。

这条计策等同于两伤之策,一旦刘璋施展此谋,蜀中的元气必然大伤,田地荒芜,饥民遍地,不论刘琦最终会不会被刘璋所逼退,但益州的整体实力一定会下降一大截。

刘琦入蜀,是想要发展此地,将它培养成荆州的后方的武库和大粮仓的,而不是让这里变成荆州的累赘。

一定要想办法阻止刘璋施展此策才行。

不过应该用什么方法才好呢?

经过了一番思量之后,最终刘琦想到了一个办法。

天师道!

第六百四十一章 叟兵

接下来的几日,张松明面上是替刘璋出使江州,帮着刘璋游说刘琦和睦,但实际上,他在郡署的府邸,则是关起门来,帮着刘琦分析益州的局势。

传说中的西蜀地形图,并没有,就算是历史上真有那玩意,张松现在也根本就没画出来。

但是从绵竹到江州,那西向一路上的关口名称,还有兵力排布,包括仓禀之所在,以及每一处关卡的守将人选,只要是张松能够记起来的,统统一条不落的告知了刘琦。

一晃,数日时间已过,张松将能够想起来的要事,都跟刘琦分析了个遍,也是时候该撤离江州了。

临行之前,刘琦特意嘱咐了张松,干内应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什么事都要慎之又慎。

刘琦专门派遣徐庶,让卫士署的卫士约定妥善的方法和返回绵竹的张松进行交涉,一定要避免张松在绵竹出现危机,他告诉张松,若是有什么情报,一定要用安全的方法和自己联络,若是不能确保安全,那宁可不用将情报传递给自己。

张松听了刘琦的告诫,虽然面上没说什么,但心中着实是感动非常,对于刘琦这个人的认可程度也是越来越高。

随后,张松便依依不舍的与刘琦告别离去了。

张松离去不久,关于巴郡和犍为的战报就相继传了过来。

说来,这两处的战事眼下倒是挺有意思。

贾龙目下已经领兵南下,进入到了巴郡的地界。

而张允此刻也在巴郡。

历史上的刘璋曾将巴郡一分为三郡,但在这个时空,巴郡尚未分出永宁郡和固宁郡,因而巴郡还是一个整体,下辖十四个县城。

张允率领五千精锐,从江州进入了宕渠、朐忍,又逐一收复鱼复、临江等地,但与此同时,贾龙的兵马亦是已经进入了巴郡。

贾龙毫不客气,直接进驻阆中,和张允对峙。

双方各自在巴郡占据县城,形成了彼此对立之势。

虽然双方的目标都是在巴郡抢占地盘,但是谁也不好先行动手。

张允不向贾龙动手,是因为他知道贾龙的好歹也算是刘琦的附庸,目下双方还未撕破面皮,若是自己先动手了,反倒容易落人话柄,万一贾龙再倒打一耙,派人到刘琦那里去告张允一状……就算刘琦不能把自己怎么样,但毕竟传出去太过跌份了。

贾龙不动手的原因,是因为他顾忌的更多。

当初,贾龙杀了刘瑁,进入荆州,并想用荆州的兵力颠覆刘焉政权,重新入蜀称雄,为了这个目标,他几次三番的在樊城、汉中、西城、上庸等地辗转,可谓受尽了苦头。

但刘琦一直是对他既用且防,将他的野心一直压制在萌芽状态。

而如今他终于潜龙入海,重新入蜀,准备一展壮志。

但是,刘琦的实力一直是贾龙最为担心的事情。

贾龙当初和刘琦一同北上护君,后来又同战于汉中,对于刘琦的用兵能力,和他手下将士们的实力最为了解。

天幸他最为忌惮黄忠,魏延,李典等悍将不在此处,但贾龙依旧是不敢轻敌。

而且他此时没有与刘琦撕破脸,就说明他们之间有回旋的余地。

但他现在若是真的与刘琦交锋,毫无疑问,刘琦会立刻命令南郑的文聘断了他回返上庸的后路,到时候他贾龙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必须在蜀中与对方殊死决战。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争蜀之战!

对于这点,贾龙心中着实是没有做好准备。

要不要痛下决心与刘琦彻底为敌。

相对于贾龙,犍为郡守任岐的表现就显得正常许多。蔡勳的兵马入驻犍为郡东面,刚刚站住脚,就遭到了任岐所率领的精锐兵士进攻。

但对于任岐的反应,蔡勳也早有准备,双方随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

果然不出徐庶所料,蔡勳这个人的能力虽然不高,但也绝对不低,跟任岐交战,他占不到什么便宜,但任岐想要拿下他,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