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470章

作者:臊眉耷目

“占据城池之后,少将军当以何策治民,又当以何策治军?又当与周围的诸侯郡守如何相处,是战是和,是依附还是兼并,少将军可曾想过?”

张绣急了:“我若想过这些,又何必来归顺荆州?”

“少将军,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这一万残兵在你手中,既不能占城,也不能助你发展,而你又弄不来这些兵马的粮秣,你空攥着这一万士卒,只是会让旁人对你警惕,对你抗拒,亦或是眼馋……其他的,少将军眼下什么也做不了。”

“可是,这毕竟是叔父留给我的……”

贾诩将身子向前探了探:“少将军已经归顺荆州,可还非要死握着原本的兵将,你若是能凭这些兵将拿下荆州倒也罢了,可少将军知道,这根本不可能,那老夫想问少将军,你待在荆州,还非要将这一万虎狼之士握在手心里,荆州人对你会怎么想?”

张绣闻言顿时楞了。

贾诩伸出手,在脖子上轻轻的做出了一个抹的手势。

“有时候,放弃一些对自己已经没用的东西,是会让人活的更长久的。”

张绣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额首道:“多谢文和先生提醒,张某明白了。”

贾诩点了点头,随后走上台阶,向门口的侍从送上了名刺,声称想要拜见刘夫人。

府中人进去送了名刺,少时回来,告诉他夫人有请。

贾诩和张绣进了府邸,来到正堂时,突听有人说了一句:“阿绣!”

张绣见状一愣,转头看去,却见美丽风韵的邹氏正坐在堂上。

“婶娘?!”张绣先是一愣,接着不由跪倒在地,嚎啕大哭:“婶娘,阿绣对您不住!叔父他……战死了!”

邹氏的脸颊有些发白,但她却并没有露出吃惊的神色。

很显然,张绣战死的消息,襄阳中的人已经告诉了她。

前一段时间,黄忠与吕布交手之后,带回邹氏,就将她交给了蔡觅,蔡琰,任姝,杜嫣等人看管。

刘府的四位夫人,对待这位战乱中遗落的美妇人,倒也是颇为照顾的。

蔡觅看向趴在地上痛苦张绣,轻声叹息。

她看向贾诩:“足下便是贾先生?”

贾诩拱手作揖:“正是。”

“荀先生适才已经派人来知会于我了,说是先生今日会来拜府。”

贾诩道:“是,听公达先生说,邹夫人遗落于宛城后,被黄将军所救,目下得夫人看管,我等身为主下,自当前来拜见。”

说罢,却见贾诩对付邹氏长长作揖,道:“让夫人受难,实是贾诩之过也。”

邹氏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苦楚:“不怪贾公,只怪妾身命薄。”

蔡觅看向贾诩,道:“除了拜见故主夫人外,二位就没有别的事么?应该不会吧。”

贾诩对于蔡觅的表现颇有些惊诧。

刘琦已经不是寻常之人,而他的这位镇宅夫人,似乎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夫人猜的没错,听闻几位夫人想要入蜀,贾某特来请求夫人,将贾某与张少将军也一同带上,我等新归君侯,身无寸功,此番也想入蜀,或许多少对君侯会有些用处,还请夫人成全。”

第六百三十七章 治政于蜀

占据了江州之后的刘琦,让蔡勳和张允分兵两路,一路前往巴郡、一路前往犍为郡收服周边的县城,而刘琦则是以江州为中心,开始静下心来处置政务。

他首先是在江关安置了部分精锐,在拿下了江州之后,江关就成了他的后阵,不需要太多的兵马驻守,而以江州城为中心的蜀中地域,则是成了他的大本营。

刘琦在江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荆州的政令以江州为试点开始施行。

他在一开始颁布这条政令的时候,遭到了以刘晔和徐庶等为首之人的反对,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江州城刚刚被己方占领,正是收买人心的时候,荆州的法令一向比蜀中严苛,如今益州未定,冒然改政,恐于接下来的进军不利。

但满宠却是积极地支持刘琦,他表示:政令法度乃是立国之根本,不可朝令夕改,刘琦既然是初至蜀中,那自然就要用合适的法度来约束本地,若是在占据益州之后,届时各郡的主体势力已成,而且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刘琦初入蜀时的政令,届时反对的声音恐怕会更多,反而会比现在要艰难很多。

在初占城池的时候,颁布政令可以看做为战时新令,但若是占领长时间以后再改,那就是改革了。

自古以来,改革一向都是最费时间,也是最难的事情。

况且要收买人心,从来都不是在政令和律法层面上,而是治政治民上。

在东汉,经济体系较为单一,每一个势力最为重视的经济体系,毫无疑问都是农业。

民以食为天,农业社会的主体旋律,就是要让大家吃饱饭。

荆州这些年在天下诸州的名声越来越响,不是在于军力强盛,而是在于优质的大后方。

大量的开垦荒田以及普及耕种经验,再加上军屯与民屯的合并,使得荆州各地的仓禀中谷种充盈。

刘琦南征北战四年,最大的优势,就是他后方从来没有因为粮食告罄而犯过愁。

今年荆州的瘟疫横行,刘琦不得已开仓赈灾济民,耗资颇巨,但即使如此,十郡的库府依然有余粮可以支撑他伐蜀。

就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而言,荆州足可称之为富甲一方了。

想要收拢人心,最快的方法无异于让蜀中的人可以吃饱饭,也就是提高他们每一年的生产总量。

这比宽松律法要实际许多。

荆州人军民在刘氏入驻的四年时间里,大力开垦,发展军屯和民屯,而且刘琦本人对于农耕这一方面很是重视,他根据自己前世时所积累的知识,再加上搜集荆州长于耕种的老人,以馈赠财货的方式,请他们传授耕种以及对天候所理解的经验,在军屯中普及,并着学宫中的人将这些种植经验编纂成册,抄录成份,发往各郡各县,用以惠民,教授农民耕种的经验,并每年核定版本,去糟存菁,使这份农耕手册更加的实用全面。

可以说,这也算是大汉朝建国以来,案例最多、最细,也是最有实操性的一本助农实操手册了。

刘琦麾下的军士,在休战进行军屯时,便是以此手册来进行农忙的。

而眼下,刘琦麾下的军士在江州城转兵为农,开始协助本土的豪强、门阀、黔首农耕,将从荆州所带来的经验传授给他们。

“以一亩地作为标准来看,一亩地,十八丈长,四丈八尺阔。将一亩地的十八丈长,横断作十五町,十五町之间,留下十四条道,让耕作的人可以走过,每挑到一尺五寸阔,每盯有一丈六寸阔,四丈八尺长……”

刘晔拿着刘琦给他的《荆州齐民手册》,一边看一边诧异道:“竟然写的这般细致?”

刘琦点头道:“其实这些道理,就很多种田、开荒十几年,或是二十年的老农而言,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份经验,他们却无法向外广泛的传授,这就是弊端。”

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状况,在一地有些技术亦或是优秀的发明,但想要在全国普及,可谓难上加难。

说白了,连正规的出版机构都没有,而且作为这个时代的主要宣传载体的简牍式书籍,大部分宣传的也是经学一类的东西,发明和技术类的知识根本无人问津,更无人将其编纂成书,即使有也是少数。

但是现在,针对农业和医学这方面的技术手段,刘琦以官方的身份,开始对他们进行收纳归拢了。

有利于民间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优良技术,一定要记于实处,然后广泛普及。

刘晔又仔细地看了一会,方才缓缓地将那份简牍合上,叹道:“君侯果非常人,刘晔佩服之至……学经之人,大多不碰奇技淫巧,皆视之如洪水猛兽,君侯却不避之,真是了不得。”

说来也是,这年头的人,学经都学不尽,编纂评述都编不完,哪有时间学奇巧技?

说到这的时候,却见刘晔突然道:“其实刘晔平日里也喜好此道,只是一直不便与其他经学之士详谈,恐为人效,然今日终于可以跟君侯深研了。”

刘琦没想到刘晔对于奇淫巧技还颇感兴趣,笑道:“子扬想与我研究什么?”

刘晔兴奋地道:“君侯可知抛石机?”

刘琦淡淡笑道:“自然知道,自千多年起,诸侯彼此相攻,攻城拔寨之时,常用此物。”

“抛石之器,乃是以人用尽全身之力,向空中抛石,但搬运费力,容易被地敌方突袭,除非是大型的攻城之战,否则不适合使用,刘晔自思,可将其改造成车,运转自如,用战马拉乘于战场之中,往来转圜相对容易,如此攻城拔寨,可事半功倍。”

刘琦恍然地点着头:“子扬有图么?”

“刘晔早就曾着手研究此物,君侯若是想看,我三日内便可绘制成图!”

“好,那就绘制成图,让我看看,若是可用,咱们可大举制造。”

刘琦站起身,道:“末吏这便去绘制。”

……

刘晔兴致勃勃的去绘图了,将他早就构思好的可以用战马拉的抛石战车推荐给刘琦。

原先,刘晔不敢轻易将这东西拿出来,以免遭士族中人嗤笑,说他这个经学名士不务正业,弄些奇巧之具。

但是如今他碰到了刘琦这个同道中人,便终于敢一展才华,将他的才能彻底的发挥出来了。

江州城,不论是政令还是农耕,面貌都焕然一新,开始向着朝气蓬勃的方向发展。

而就在这个当口,身为刘璋使者的张松抵达了江州城。

听说张松抵达之后,刘琦亲自迎接了他。

他对待张松甚是亲切厚重,但并不是那种刻意的奉迎。

刘琦已经想到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待张了。

前番跟娄发交谈,刘琦知道了张松乃是出自蜀郡张氏,乃是豪族中人。

张氏在蜀郡的乃是排名前三甲的强族,在张松这一辈人中,有他的哥哥张肃和他两个人入仕。

但同为张氏中人,又都是走仕途的,张松和他哥哥张肃根本没法相比。

就出身而言,张肃和张松都是嫡出,只不过张肃是嫡长子,在身份方面压张松一头。

但论及能力,听娄发的意思,张松非常厉害,不但才思敏捷,特别是其博闻强记的本领,远非一般人可比。

但很可惜,张松本领比张肃强,但受重视的程度远逊于张肃。

不论是在家族中,长辈对他们二人的重视程度,还是在入仕过程中,同僚对他们二人的好感程度,都是张肃远超于他。

原因很简单,因为张松长得太丑了!

第六百三十八章 急于表现的使者

“益州人张松,见过君侯,松代表主公,致敬于刘将军。”

“张君身为使节,乃是为两军和睦而来,大可不必多礼。”刘琦微笑着让张松直立起身。

张松直起了腰背,一脸傲然的看着刘琦。

只是大概地看了看张松的面相,刘琦心中就有数了。

就这幅尊荣,难怪会不招人喜欢,不招人待见。

大大的鼻头,而且还是通红通红的酒糟鼻,一双小豆眼,若是不仔细看,几乎都看不见他的眸子,稀松的头发,露出前面一个硕大的额头,一张大嘴唇又厚又大,说话的时候,露出一口黄牙,要多寒碜有多寒碜。

听说这张松还很年青,貌似比刘琦大不了几岁……可年纪轻轻的,已经是一副小老头的样子。

说他是刘琦的叔叔也有人信。

若是真等他到了古稀之年,却不知道得难看成什么样子。

难看也就算了,偏偏他的脸上还一副傲然之相,环顾四周,竟有一副鹤立鸡群之感。

看那小眼神,瞧谁都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样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