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318章

作者:臊眉耷目

荀攸在一旁面无表情,但心中已然是笑了。

第四百零八章 刘琦兵出祁山

在场一众军尉皆表示愿意为了刘宠,暂时屯兵于新丰县,公然反抗骆俊的意见,不回雒阳。

骆俊直气的双手发抖,看着一众人,恨不能立刻下令将这些军尉推出去斩了。

但毕竟这些人都是刘宠一手提拔起来的军中骨干,骆俊即使在身份上是两千石的国相,但在陈国军中的威信和领导力,却远远比不上这些军尉。

想要掌握陈国兵马,手下就必须要掌控这些人的人心。

荀攸在一旁冷眼观瞧,遂迈步出来,劝慰道:“诸君今日之举,皆是好意,所为者也皆是汉室江山,只不过所思所谋或有不同,故而或有异议,大可不必这般相争。”

那校尉张盛闻言,便对荀攸拱手道:“公达先生乃是我陈国盟友,适才听闻医者所言,先生也想出了办法想要让大王安心养伤,偏偏骆相执意不从,不知其是何意,此等举措,试问我等焉能心服?”

荀攸长声叹息,然后看向骆俊,一脸沉痛的劝解道:“我等皆知骆相执意撤兵回雒阳,也是为了陈国的三军将士着想,只是大王若因撤兵而薨,三军将士皆成哀兵,蛇无头而不走鸟无头则不飞,没了大王,纵然是保全了三军将士,还不是无根之萍,旦夕为董卓所灭?骆相为何执意如此?”

荀攸字字诛心,所言皆站在了‘保护陈王’这个大义的角度上,让骆俊哑口无言,无法辩驳。

他冷眼观看着在场诸人,脸色变的阙紫,犹如瘪茄子一般,左右为难之色毫不掩饰。

荀攸见骆俊不说话,展颜微笑,又补充了一句有分量的话:“莫非骆相当真另有所图?”

这一句话说完,算是将骆俊彻底的逼迫到了悬崖边上,眼下他即使心知中了荀攸的计策,也无法可解,只有顺着对方的意思走下去,才是正道。

骆俊将苦全部都咽到了肚子里,只见他深吸口气,先是对荀攸拱手,然后又对在场的诸军尉拱了拱手,道:“诸位,此事实在是骆某先前不曾考虑周详,既然大王伤重不能远行,那便暂时歇兵于新丰,静等南阳郡守刘府君率兵来援就是了。”

听了骆俊的话,众人这才放下了心。

却见荀攸转头对着众人道:“既然是两方合兵,那自然便是要有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然军旅之事,某与骆相并无经验,还需在座诸位调动三军,妥善安排……我方这边军校之中,自然是由黄汉升为先,在坐诸位也可推荐两位为首者,与我军的黄校尉共同执兵,指挥军队,固守城池,相辅相成。”

骆俊的脸色很是难看。

这要求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就是说荀攸一方派出黄忠,要求陈国的军队中再派出两人,彼此协同掌兵,前往新丰固守。

陈国的诸军尉闻言,自然觉的可行。

虽然荆州军的比例目下在全军中占数较少,但黄忠本人前番确实率兵救了他们后方之危的人,而且眼下陈国在此地的军粮,也需仰仗荆州军供应,故而双方共同派人掌兵,属于情理之中。

于是,他们推荐了以张盛和另外一名叫做陈春的两名校尉,代表陈国军队,与黄忠一同指挥兵将。

但这简简单单的举动中,却隐藏着荀攸的计谋与深意。

首先他一句简简单单的‘不知兵’,就将自己和骆俊都给摘了出去,两人皆不能领兵。

然后,不论对方的领兵之人是何人,最终也只会在战争中慢慢的被黄忠收服。

陈国军中并无善战高明的将领,这是这段时间荀攸对陈国军队的总结。

也难怪,若是陈国军中有大将之才,当初陈王便也不会费心的将黄忠从刘琦那里‘挖’来了。

众人皆应命之后,荀攸突然转头冲着张盛和陈春两名校尉道:“既然今后陈国之兵,将尽由二位率领,那荀某与骆相的安全,也就全都仰仗两位了。”

张盛心念微微一转,就明白了荀攸的意思。

这是在间接的提醒他,小心被骆俊暗中夺权,当需派兵谨慎的监管住他,不要让骆俊祸起后院。

又谈了几句之后,一众陈国军尉就夹裹着骆俊走了,帅帐内只留下荀攸和黄忠两人。

黄忠走上前,笑道:“公达先生,今日之事,算是成了?”

荀攸翻身走回到自己的桌案前,道:“算是成功了一半吧。”

黄忠闻言一愣:“如何成功了一半?”

荀攸笑呵呵地道:“骆俊毕竟是陈国的国相,虽然从不掌兵,但在军中也不可能没有心腹之人。”

黄忠奇道:“既有心腹之人,那为何适才陈国诸军尉中无人响应骆俊?”

荀攸淡淡道:“或许是没有来赴宴,或许是不敢违背众意,不敢冒头。”

黄忠恍然地点了点:“先生之意,是骆俊会暗中联络与他同路之人,寻机兵变?”

荀攸轻声道:“正是如此,汉升稍后,去寻张盛和陈春二校尉,与他们好生结交,并详述当中利弊。”

黄忠捋着白色的胡须,道:“既如此,那黄某便提醒二人小心谨慎,谨防骆俊暗中联络其心腹兵变。”

荀攸却是摆了摆手,笑道:“若如此,则隐患便会一直存在,不利于我军在新丰县排兵布阵……莫如放任骆俊放手施为,咱们蛰伏于暗处,待其联系其心腹之人,再一举将其心腹尽皆拿下。”

黄忠心中暗自佩服,荀攸的机敏和对局势的把控能力,确实远远超出黄忠的想象。

不过,黄忠也是个心思缜密之人,这当中有些不确定的地方,他同样也是能够看出来的。

当下,就听黄忠问道:“只是那张盛和陈春二人,又如何会轻信黄某之言?毕竟,我对他们而言是外人。”

荀攸道:“这个,就要看汉升你的唇齿之能了,你们都是带兵的将官,彼此相互沟通起来,比荀某去说更为直接,不过某可以告诉你,张盛和陈春既是将官,初领兵权,那也自然是有一番抱负的,但眼下陈王半死不活,陈国军队前途渺茫,你若想让二人信任于你,便只需从为陈国军队和他们二人引荐一条生路说起,这事并不甚难,只要汉升你掌握说话的火候,和给予他们足够的承诺,则事必成。”

黄忠闻言恍然,随后一拱手,道:“公达先生高见,黄某人知道该怎么做了。”

……

于此同时,魏延和邢道荣一部兵马兵出斜谷以做疑兵,而刘琦的大军则是兵出祁山,直奔陇西诸郡而去。

这一次出征,除了典韦、许沂、许郸、沙摩柯、相单疆、羊栈岑狼等人是刘琦的亲宿之外,他所依仗者,有很多是益州降将。

包括甘宁,沈弥,娄发,严颜,吴懿,吴堀,雷遇等人,另有法正和孟达等新近投奔之人。

而所用的兵将中,亦有昔日汉中郡守苏固的降军和五斗米教的降卒。

针对这一点,马玄则悄悄的对刘琦提出过异议,毕竟北出祁山之事非同小可,对手更是天下第一强军董卓,用这些人为班底,马玄唯恐刘琦使不顺手。

但刘琦依旧如此,不过理由他没有说。

这理由也不足为外人道。

他认为,包括太史慈,李典,魏延,张任等这两年间跟他北上或东向,逐步已经成为了他的臂膀,但随着西南的开发和南阳郡的收服,日后需要他麾下独当一面的人将越来越多,在这个关口,他必须要开始启用西蜀势力一系的人,这样一来,荆楚的势力便不再限制于使用荆州一系之人,而培养出益州一系的人,则有利于平衡昔日荆州一系旧臣的战功。

刘琦兵出祁山,第一战略目标,瞄准的就是在永平十七年,由天水更名为汉阳郡的首府,冀县。

第四百零九章 长安政变

就在张辽与刘宠交战的同一时刻,长安城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王允联合了士孙瑞,杨赞,张种,郑泰,郑公业,黄琬等一众朝臣,纠结各自的家奴私士,在长安城内兴兵,占据宫室,纠集羽林之中的忠志之士,集体反董,欲奉迎天子前往河东郡,躲避董卓的虎狼之军,重新建立一个以士族门阀为班底的政权。

长安城的军权属于董卓,乍一听他们的举动仿佛是以卵击石,但实则并不尽然。

从打迁都至长安之后,王允便一直在利用朝臣们的武装力量在做着变乱的准备。

就算董卓是相国,就算是他重用麾下的西凉诸将,但有很多隶属于朝廷的直系包括用来控制地方的权力职位,董卓是无法完全尽用西凉军人的。

西凉军能打,但治理偌大一个国家机构而令其不瘫痪,可不是紧靠能打就可以。

董卓无论再怎么扩大自己凉州一系的势力和影响,但想要阴转这个国家的齿轮,他必须还得借助士人集团的力量。

这就是董卓在中央行驶权力时,最大的一个难处——他麾下的西凉诸军是死狗扶不上墙,除了打仗,其他的事是真的不行。

王允从打继任杨彪的司徒之位后,就一直秉承:一味听任,顺从逆贼,甚至是屈节迎合……终于他靠此换来了董卓的信任。

而王允则是借助董卓的信任,亲自主持一些恢复王室和发展经济的具体事务,这当中也使得他通过一些行政权力,在董卓那里得到了一定的举荐人权。

其中,就包括劝董卓任命黄琬为司隶校尉,保全了郑公业的尚书位和士孙瑞的执金吾之位,另乘董卓在郿坞,无暇顾及朝廷中事,举杨赞行驶左将军的权力等等。

在这写可以拿捏的到长安重要权力的岗位上,王允都或明或暗的安排上了自己的人。

直到如今,就连当初能够力压董卓的皇甫嵩,也已经被王允暗中拉到了自己的阵营之中。

不过即使如此,王允依旧觉得自己这些反抗者的势力实在是太小了,不过他还有一个超级后手!

只是这个后手,他一直不曾轻易为外人道。

这个人,就是董卓麾下,并州军的领导者,吕布。

吕布表面上是董卓的爱将,同时又是他用来执掌并州军的重要将领,但王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逐渐发现了弊端与可乘之机。

首先,董卓和吕布,在某些层面上是一直有矛盾的,而且这个矛盾还不小,体现在军中包括日常的方方面面。

而且对于吕布而言,他现在有一些进退两难,一是他并不受到董卓本人的信任。

当初孙坚和刘琦北上雒阳,董卓派遣大都护胡轸和吕布共同征伐,吕布是骑都尉以及并州军的领导者,依旧是位列胡轸之下,而且几番被胡轸为难,即使是胡轸阵亡之后,兵败受牵连的帽子,依旧是被董卓扣在了吕布的头上。

甚至包括吕布的妻弟魏续被生擒的事,也使得董卓和吕布彼此之间产生了裂痕。

再加上吕布一直在西凉军中,被董卓麾下的一众西凉将领们排斥,因而地位很是尴尬。

王允看准了时机,便开始策反吕布,并向其许诺,只要时机成熟,杀了董卓,便可邀请吕布共辅朝政,届时吕布将成为以他太原王氏为首的朝中士族的第一带兵之人。

吕布这个人心性极为自私,在权衡利弊之下,答应了王允。

不过吕布也很有心眼,他没有跟王允签订任何的盟书,也不曾留下任何证据。

在多番准备之后,王允终于行动了!

他今夜鼓动各方势力,乘着张辽出征刘宠,长安兵力薄弱,先以士孙瑞,杨赞等人所掌控的兵马,抢占了未央宫,占据皇城,把守后宫,严禁闲杂人等进入。

随后,王允又请宿将皇甫嵩率兵去夺取长安城内剩余的西凉兵将的兵权,并派人去捉拿李儒,而他本人则是身披甲胄,带领着士孙瑞,郑泰,杨赞等人一同前往皇宫,迎接天子出宫。

眼下的刘协也不过只有十二岁而已,他适才刚刚就寝,隐约中似乎是听到了宫殿之外那凄厉的喊叫与厮杀之声,心中很是好奇,遂穿衣起身。

刘协虽然只是个少年,这三年来,他经历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像是今夜这样,喊杀声甚至能够传到宫殿的日子,他这些年也经历也不少,因此他虽然紧张倒也是显得不怎么害怕。

刘协揉了揉眼睛,先是侧耳倾听了一下宫殿外的喊杀声,然后招呼小黄门过来,吩咐道:“为朕更衣。”

这声音虽然听着依旧有些少年的稚嫩,但当中的坚定和果断却不容置疑。

这份沉稳绝对不是装出来的,而确确实实是有经历的人才能说出来的。

四名小黄门为刘协更衣穿履,整理衣束,待穿衣完毕之后,便见刘协一甩袖子,似模似样不慌不满的走出了寝宫。

他一脸沉稳气度,望之却不似十二岁的少年郎。

少时,刘协来到宫殿之外,正逢王允和士孙瑞等一众官员来到其宫殿之外,眼见刘协亲自走出来,王允等人不由大惊,纷纷跪倒,高呼‘陛下。’

刘协来回扫视了一眼,见来到其殿前的朝中臣子,竟然多大二十余位,心下不由惊奇。

“诸位爱卿请起,今夜所为何来?”

王允等人奉旨起身,然后便见王允行臣礼道:“启奏陛下,臣等蓄谋已久,暗中备事,积攒力量,本欲诛除董贼还政于陛下,澄寰宇之清,怎奈一直不曾得良机,深感有负陛下厚之恩,如今董卓为战叛臣韩遂,举倾城之兵而西向,臣等思之,此时虽不能除贼,但却可保陛下脱离虎狼巢穴,待日后纠集四方郡守牧军,集大汉王师,兴兵讨伐董卓,除此暴逆,以安黎民,可慰先帝在天之灵……因事情凶险,未敢提前告知于陛下,还请陛下勿怪。”

刘协走到王允身边,认真地打量了王允一会,道:“司徒此言当真?”

王允认真道:“臣岂敢欺骗陛下,时间紧迫,还请陛下速速随臣离开长安。”

刘协适才还很平静的脸上,此刻终于露出了兴奋的神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