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298章

作者:臊眉耷目

她如此行事,既达成了她要带领天师教归顺荆州集团的第一要务,同时又可以借着这次事件,向山阳刘氏父子展现天师教的实力。

纵观古今,不论高低贵贱,更不论谁是置身于谁的手下谋生,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要有自己的价值。

只有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让对方觉得你有利用价值,才能安身立命。

就这一点来说,卢夫人的想法是非常到位的。

不过她唯一失算的,就是她和刘表没有见成面,反倒是跟刘琦就这件事达成了妥协。

张鲁在南郑城中,接到了卢夫人的消息之后,立刻派人找来了自己的弟弟张卫,与其商议。

少时,张卫来到了张鲁面前,尊敬地对他施礼道:“师君,您找我?”

天师教中,张鲁被诸教众尊为师君,至于其教众,直入其军中直属的教众被称之为鬼卒,而其余的将官则一律以祭酒、鬼头大祭酒等职务行列。

以卢夫人的身份地位,在天师教中,自然是鬼头大祭酒的位置,仅在张鲁一人之下。

而张鲁的弟弟张卫,亦是鬼头大祭酒。

卢夫人是在暗中扶持张鲁的生母,而张卫则是在明面上替他保驾护航兄弟。

“贤弟,母亲派人来,言让我等弃城,归降刘伯瑜,天师教从今往后以山阳刘氏为尊,我天师教与其相辅相成,彼此互成大业……”

张卫言道:“与刘琦联合?那当如何成就大业?”

张鲁双手合十,似乎在念叨着什么道教的谶言,少时,方见他缓缓地落下了手掌,叹道:“母亲乃言,我教可借荆州之势,将教义传出益州,东向入中土,扩收教众,成天下道家宗派之首,独立一枝,待我教成势之后,可以谶纬、教义、演算之道反报于山阳刘氏,相辅相成,两相并立于世,各收民心为己用。”

张卫听了之后沉默不语。

半晌之后,方听见他幽幽地开口道:“此番倒是也已让我教发扬光大,只是这方法恐与兄长的本心不同,刘伯瑜行事的风格也未必与兄长相若。”

张鲁叹息道:“就算是与某本心不同,但这毕竟是母亲之意愿,我不能、也无力阻拦。”

张卫闻言,亦是叹息不已。

少时,却听张鲁道:“罢了,来日打开南郑城门……向刘伯瑜请降,张某这一生,终究也逃不过受人钳制摆布而已。”

……

初平三年入夏,张鲁在南郑打开了城门,命所有教众随行,向刘琦请降。

刘琦在卢夫人的引导下,会见了张鲁。

此时的张鲁还未曾步入中年,只有二十八岁,比起历史上的被曹操受降时的张鲁,现在的张鲁身上还未有太多的自主之气,毕竟他虽年纪轻轻就受任系师,后又被刘焉拜将,但终归还是躲藏在卢夫人和刘焉的阴影下存活至今,比起历史上的张鲁,现在的张鲁少了很重要的一段经历——那就是称霸巴、汉近三十年的经历。

没有了这段经历,现在的张鲁就很容易接触也很容易安置了。

卢夫人是个聪明人,她在南郑的城门下,为刘琦和张鲁做了引荐之后,便闪退到了一旁,不再过多的参与他们男人之间的事情。

这就是卢夫人的高明之处。

就算她才是天师教真正的掌舵人,但她也自知女人终归在大场合不能摆上台面,因此便一直做她那幕后中人,对外的场合,很少亲自出来显炫。

张鲁头戴便巾,身披长袍,相貌周正,表情淡漠。

刘琦走上前,与张鲁打过招呼之后,上下打量了他半晌,笑道:“系师,气色不佳。”

张鲁似乎没有料到刘琦的第一句话便是这般说,不由有些微楞。

“府君竟会观气?”

刘琦微笑道:“略懂一二,系师乃是天师教教主,刘琦这点微末道行在系师眼中,怕是不值一哂,但今日你我在此相见,便是有缘,不妨献拙。”

张鲁伸了伸手,示意刘琦随同他一起入城。

刘琦便招呼过许郸和许沂率领一众荆武卒开道,他自己则是由典韦保护着,与张鲁一同漫步入城。

在这种距离之下,张鲁根本就对他玩不出什么花样,而且刘琦也料定他也不敢玩花样……如果他当真吃了熊心豹子胆,在这么近的距离下,典韦一伸手就能将他捏死。

张鲁与刘琦一边共同入城,一边颇有些好奇地道:“府君当真会观气?为何瞅我气色不佳?”

刘琦一边走,一边笑道:“张系师曾几何时,方才继承了上代嗣师的衣钵?”

张鲁没想到刘琦会对他问这个,随即道:“自先君羽化,张某继承先君衣钵,至今已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刘琦长叹口气,道:“张系师与我一样,都是有抱负的年轻人,虽早登高位,却一直为旁人掣肘而不能展足,难展抱负……如今好不容易除掉苏固,兼并张修之众,雄踞汉中,正是一展雄心抱负之时,却不得已而降我,自然是气色不佳,心情不顺的。”

张鲁听了这话,浑身不由一颤,猛然顿住脚步,颇为惊恐的看向刘琦。

“府君疑鲁乎?”

刘琦微微一笑,道:“不是疑你,只是我发自内心的理解系师,系师虽长我八岁,但与刘某人属同龄人无异,若是设身处地的想,我若是站在系师现在的角度上,正可称雄一方却朝夕无奈受降,恐我心中亦是不甘的。”

张鲁的表情瞬息间有些尴尬。

他无奈地道:“慈母在堂,有些事非鲁所能做主,我只是想为了天师教,为我的教徒,做些有利之事,不想却始终未能如愿。”

说到这,张鲁的表情突然显得有些放松了起来,似没有一开始那般的拘谨了。

“刘府君,我想请你在南郑城试观一物,不知府君可愿意随我一同去看?”

刘琦微笑道:“系师既这般有雅兴,我又岂能驳了君的面子?”

张鲁恭敬地道:“请府君随我前往南城。”

刘琦命人驾过施轓车,随后便同张鲁一起前往南郑城南。

车子在张鲁的指点下,来到了城南一处新建的建筑宅院,那里面隐隐似颇嘈杂,不是传来一些吆喝声与谈笑之声,仿若一个驿馆一样,只是若是仔细望去,还与驿馆颇为不同。

“这是哪里?”刘琦疑惑地道。

“回禀府君,这是张某刚刚派人在南郑建立的一处新宅,我唤其为义舍。”

“义舍……”刘琦恍然地拍了拍额头,隐隐之中似乎是想起了什么。

却听张鲁在一旁自顾自地道:“所谓的义舍,便是为往来之人歇脚停留之用,当中置米肉,供行路者量腹自取……”

刘琦眯起眼睛,看向张鲁,道:“系师为何要在南郑建这等物什?”

“鲁祖张天师,少小通五经,举贤良方正,后弃官隐居北邙山,修长生之道,三年丹成,我祖建立天师道,非为钱帛名望,实乃是以善道治人,我身为其孙,自当秉承祖志,亦率领天师教在这天下行之以善道……这就是我的志向。”

第三百七十六章 给天下的寒门一个机会

在刘琦的印象里,张鲁这个人在后世的评价中,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都算不上绝对的出色,可在思想上,却有他独特的地位,千百年后,他被尊为道教的始祖之一,大受香火,这得益于他的五斗米教,也就是天师道(张修死后五斗米道被张鲁融合入了天师道)。

看着张鲁认真的表情,刘琦感觉颇为欣慰。

张鲁这个人的性格,其实中肯点来说,还是蛮符合刘琦的脾气的。

历史上的张鲁据守了汉中将近三十年,其据守汉中期间,关中大乱,遁入汉中之人达五万户,他竟全部收留,一时间名动天下。

张鲁占据汉、巴的这几十年间,汉中社会稳定,道众安居乐业,几乎成了东汉西方的净土,几乎可与当时的荆楚并列于世。

如今看看张鲁领刘琦参观的这个义舍,别的且不说,在这个粮食行比黄金、生产力因为战争而大幅度下降的社会,张鲁所建立的义舍招待人吃饭居然不要钱,这简直有些原始的大锅饭意味了,单凭这一点,刘琦就觉得张鲁与一般的诸侯牧守不太一样。

但很可惜,张鲁的这种行事风格,在东汉末三国鼎立前,是有些过于理想画的,这样温和的政权,是经受不住大风大浪的,他治理汉中所采用的方法,大部分都是从老子的无为思想和道家的情景哲学衍生而来的,这种思想所衍生出来的政权,在这个时代,注定是无力的。

而没有力量,就意味着终究会被蚕食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其实如果是刘琦站在天师教的角度上,他觉得就大汉朝目下的这种怪诞形势,卢夫人治教的手段和风格反倒是更能让天师教发展迅猛,但也只是一时。

而张鲁这种人,更适合活在太平盛世,或许在太平盛世,天师教经过他的带领会响彻中土,甚至传播到异国。

可惜,他多少有点生不逢时,历史上的他一直屈居于汉中之地。

汉中限制了他,而他却茫然不知。

刘琦随同张鲁,进了南郑城的义舍转了一圈之后,颇多感慨。

二人走出来后,刘琦很会郑重的对张鲁拱手道:“张系师在乱世之中,不改初衷,犹有建立一方净土之心,实在是让刘某异常敬佩。”

张鲁摇头苦笑道:“府君过赞了,我虽有此志,但终归难成大事,什么理想信念,怕是从今日起,也将化为破碎泡影了。”

刘琦的嘴角微微挑起一丝笑意。

“张系师这话说的,好生让刘某羞愧,难道天师教在我山阳刘氏的治下传道,就不能尽本心,行善事,广传教义了?……莫非我刘氏父子皆乃是行暴政之人?”

张鲁摇了摇头,苦笑道:“有些事,怕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哪些事让系师觉得我刘琦做事难了?”

张鲁长叹口气,面上露出了苦笑,他转头看向义舍,道:“便就是这义舍,难道府君便能够在治下大行之么?恐甚难矣。”

刘琦笑了,他明白张鲁的话中之意。

其实,张鲁所建立的这个义舍,在一定的方面而言,和汉朝的官方驿馆属于一种机构。

但由于汉朝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张鲁的义舍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很容易被汉朝的官方人员厌恶的。

乡亭中的亭驿,县内的驿馆等设施,在汉朝一则承担了送信的职能,二则最主要,就是承担了当地招待所的职能。

但由于条件有限,乡亭乃是于县中的驿馆,所能够提供的食宿,都是极为有限的。

毕竟社会条件和资源生产力都在这摆着呢……一千八年前,出门怎可能随意遍地找到宾馆或是酒店呢?能有个窝棚就不错了。

因此,各地的驿馆在接受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人,一定会在当中择选最适合居住的人,至于剩下的,不论驿馆中有没有地方,统统都会被拒之门外。

至于这个择选的标准,可以说是非常的简单。

基本上,驿馆与亭驿的门房,都是对往来上任的官吏以及有一定背景的门阀敞开着,而剩余的那些身份和家族相对不济的人,想要迈进驿馆的门槛,跟他们迈进太学的门槛一样困难。

哪怕就是他们有钱,驿馆的大门也不会对他们敞开,他们唯有花钱住在旁边的乡间民舍,挤一挤矮小的土床……只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不济。

刘琦郑重言道:“张系师,实不相瞒,其实我早就想在辖境内,敕资建立类似于义舍这样的地方用以招待四方来人……对刘某而言,不论身份,不论人品,只要是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来了我荆楚之境,便皆可以提供食宿。”

“府君当真这样想?您如此行事所图为何?”张鲁也不是傻子,自然是明白刘琦这般行事必然是又他的想法。

刘琦淡淡一笑,道:“其实也不是为了什么,只不过是天下大乱,寒门子弟若往荆州,恐不受重用,更兼不会受到款待,用这个义舍,聊慰天下寒门之心,确实是我的夙愿。”

张鲁似乎有些明白了:“天下扰攘,不只是普通的齐民黔首,便是经学子弟,亦多有迁移州郡者,但相比于那些上进的寒门,有门路的士族子弟自然是会受到驿馆更多的款待……府君是想收揽寒门之心?”

刘琦微微一笑,没有答话。

有些事,点到为止即刻,没必要说的那么透彻。

张鲁疑惑地道:“府君若是有心广建义舍,招收天下寒门,以府君目下的地位和荆楚之财力,想来办成这些许事情也不是特别难,为何非要张某代府君为之?”

刘琦轻轻一咳,道:“这事我不方便直接出面去办,只能间接的委托给天师教……系师要知道,毕竟我是山阳刘氏中人,更是八俊八及名士之后。”

张鲁略一思索,明白了。

身份的枷锁暂时不能让刘琦这么做。

他是刘表之子,名士之后,其本身在经学世家中也有着一定的超卓地位,若是公开招揽寒门之地,对于构成刘氏班底的纯牌经学门人来说,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骚动。

毕竟,山阳刘氏麾下的主要班底,还是讲究出身,讲究名望,这是刘表一向用人的标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