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192章

作者:臊眉耷目

她的身体有些虚弱,双腿想要下地,但却显得有些吃力。

看来还是有些疼。

刘琦走到床榻边坐下,道:“嫂夫人,先别着急起来,躺着歇歇吧,对不住,某昨夜却是有些过于用力……我着实不曾想到嫂夫人居然是个姑娘。”

樊钕听了这话,不知为何,一股委屈之情瞬间涌上了心头,她双眸一红,眼泪顺着脸颊‘滴答滴答’往下落。

刘琦没有吭声,只是任凭着她哭完后,遂从袖中将一帕方巾拿出来递给了她。

待樊钕将脸颊上的泪珠擦干净之后,刘琦遂问她道:“我适才问过了赵范,嫂夫人是他兄长未过门的妻子,既然尚未过门,又何须遵从赵范的要求,跑到这里?在家族中再寻个好门户嫁了,岂不好些?”

樊钕将眼泪擦干,轻声道:“妾身也并不想,只是我樊家因蛮乱而落败,妾身一介女子不晓事,误以为赵氏兄弟乃是好人,受其相助,不想反被他们侵吞了祖产,如今妾身无依无靠,若是不尊赵范之命,便没有依身之所,而且他兄长当年对我族中也确实有些恩惠,妾身就权且当是报恩了。”

刘琦不置可否,又突然道:“嫂夫人到底知不知道赵昱是怎么死的?我要听实话!”

他的语气骤然间变得严厉,直击樊钕心头。

樊钕沉默了。

少时,却见她长叹口气,轻声恳求:“请府君杀了妾身。”

刘琦微微一笑,道:“果然,看来嫂夫人确实是知道赵昱是死于我手的,不过就冲嫂夫人适才这句话,还有你那姑娘的身子,我就能感觉的出嫂夫人对赵昱并无多少憧憬之情……嫂夫人不妨将你樊家和赵氏兄弟的事情大致给我说说,或许我能帮嫂夫人指点一二。”

樊钕没有了家族依靠,又被赵氏兄弟侵吞了族业,如今又被赵范当做妓一般的赠送,心中早就是万念俱灰,

她不做隐瞒,当下便将自己的家中男丁是如何遭荆蛮之乱而亡,赵氏兄弟又如何借着关照其家的名义逐步侵吞了她樊氏的产业,她又如何不得不依靠于赵氏,赵昱又是如何瞧上了她的美貌欲迎娶她,而赵范又是如何瞧不起她而利用她来巴结刘琦的事,大致的叙述了一遍。

言罢,却见樊钕叹道:“赵范将妾身送于府君,为的只是要在府君这里谋求近身之资,妾身如今已经没了亲人,昨夜之举也算是报了赵昱之恩,可算是了无牵挂,只请府君赐妾身一死。”

刘琦也算是颇识人,他认真的看着樊钕的眼眸,发现她的眼神空洞,确实是有些生无可恋的感觉,不似说谎。

刘琦摸了摸下巴,认真的思虑了一会,方道:“我倒是有个提议,或许可以让嫂夫人重振樊家,也能让嫂夫人重新找回些活着的乐趣,不过却还需你自己选择,嫂夫人若是真想死,我倒也不是不能成全你。”

樊钕面带疑惑地看向刘琦,轻声道:“府君何意?”

“听你适才的叙述,你樊家在桂阳郡虽是豪族,不过昔年却是以商贾起家的?是吗?”

“是。”

“好,其实刘某一直也想做些商贾之业,只是一直没有物色到一个合适的家族为我操持……如今我看你樊家倒是颇合适,不如就由你替我操持如何?”

“我?”樊钕闻言不由惊诧:“妾身不过是一个女流之辈,如何能够代表府君行商?”

刘琦竖起了两跟手指,道:“让你来当,对我有两点好处,一则是替我经商的这个人,必然不能是普通黔首齐民,一定是要有底蕴门路的豪强,二则是一定要与我亲近,且对我言听计从,一般的豪强我信不过,反倒是嫂夫人一个女子,目下又无依靠……且与我还有肌肤之亲,算是比一般人的关系都近了。”

说罢,刘琦放下了手,道:“你若是答应了,回头等我诛灭了赵范,便还你樊氏祖业,而你今后在荆州做任何生意,我都会大开方便之门,但你必须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办,你经商所得的牟利必须有八成予我……我让你卖盐就卖盐,我让你卖马就卖马,一切事宜以我为尊,你只是负责操持,至于这当中你不能办到的事情,拿不到的资源,自由我全权替你处置,嫂夫人不妨考虑一下……若是你执意还要去死,那我便顺了嫂夫人的意,绝不强求。”

第二百三十八章 刘繇派太史慈前来

刘琦留下了樊钕一个人在房间内思考,自己去处理别的事情了。

其实找一个人替自己经营一家商号,是刘琦一直以来早就有的想法。

经营商号的好处很多,可以在暗地里帮助刘琦获取许多经济资源与民间资源,而且很多不方便由政府官方去做的事,商号却完全可以做到。

而且成立商号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助山阳刘氏限制荆州诸族,不让他们发展过猛。

但这件事刘琦一直没办法落实。

他身为郡守,被所有的人盯着,自然不方便在民间去过多的经手贸易资源。

他只能够在荆州找一个豪强之族代替他做这件事情。

但普通的豪族刘琦信不过,他怕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双方会因为一言不合而分道扬镳,到时候就前功尽弃了。

刘琦想得找一个他能够抓住的人。

而樊钕这位嫂夫人似乎倒是个可以一用。

首先他族中遭难,只剩下她一人,方便于刘琦掌控她。

而她家族的人虽没了,可那些由他们家族当年在荆南经营的渠道可是还在,只要将樊钕的产业还给她,再帮她重新在荆州立住脚跟,助她重塑声势,想来她家族昔年所建立的那些商贾渠道因为利益,一定会重新找上门来。

这年头,家族的名头就是后世的商业品牌,既然是品牌,就不怕一时不振,只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重新竖立起来,就一定会借着品牌效应重新立世。

横看竖看,这位嫂夫人都实在是合适不过。

且除此之外,刘琦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臆想。

樊钕的姑娘身子虽然给了刘琦,但她昔日毕竟曾跟赵家有过牵连,在刘琦看来,这样的女人他不能娶,即使是纳妾也不行。

但若是将她培养成自己在荆州商业的代言人,那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樊钕与刘琦在某种程度上,就属于是官/商勾结的小伙伴。

商业女老板给高层官宦当个外宅情妇之类的,好像也不是很过分的要求……

少时,刘琦来到了驿舍的书房,命人端上笔墨,他展开两卷干净的简牍,开始在上面认真的书写了起来。

刘表出征的军令已经下达了,兵马亦是整备完毕,粮草也即将到位,马上就到了刘琦率兵出征二袁的时候了。

问题是,他此番前往江夏,明着是出征二袁,实在是为了接应刘繇入荆楚。

但这件事还只是刘表和刘琦私下商议,父子二人还并未知会刘繇。

他得先给刘繇以及孙坚各写一封书信,用以做为试探,看看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办成。

……

刘琦的两封书信写好之后,便有信使飞速前往吴郡,以最快的速度将信送往正在吴郡对阵的刘繇和孙坚两方主将之手。

孙坚与刘琦乃是老相识了,二人算是上是一对忘年之交。

在收到了刘琦的书信之后,孙坚起初先是有些诧异的,但他知道刘琦这个人深谋远虑,心思缜密不可小觑,他要么不轻易找自己,若是找自己,一定便是语出惊人。

于是,孙坚便召集众将都来帅帐,当众打开了刘琦的信笺。

在细细看过简牍中的内容后,孙坚不由哈哈大笑,遂将信笺交付给在场的诸位将领们挨个过目。

孙策看过信后,不由嗤之以鼻。

他谏言道:“父亲,刘琦何等身份,居然请父亲放刘繇出吴郡去他荆州?如今我大军围困吴郡两月,刘繇已属强弩之末,不出月余,孩儿定可让刘繇授首,在这个时节若是放走了他,岂非前功尽弃?父亲万万不可受刘琦小儿梭摆!还是抓紧攻城才是。”

孙坚没有说话,只是看向其余众人,道:“诸公以为刘琦之言若何?”

孙坚站了出来,对孙坚道:“兄长,弟以为刘琦之言,颇为有理。”

“哦?”孙坚一挑眉,道:“幼台且试言之。”

孙静道:“刘琦当初在阳人县,曾劝兄长不要去豫州杀孔伷,此时想来,此确实为金石之言,毕竟无缘无故擅杀名士,以兄长的声望还有我军目下实力,还是承受不起……而如今吴郡的刘繇,也与孔伷一般为青州名士,且还是宗亲中人,若是杀了他,恐惹怒青州士族,更易招护君之盟报复,如今二袁在淮汝和南阳彼此争锋,而护君联盟也定将出兵讨伐二袁,三家大战在即,当此时节,正是兄长安心在吴郡发展势力之时,何苦要去惹那宗亲之盟呢?”

程普在一旁道:“幼台公此言甚是有理,我们的目标是拿下吴郡为根基,至于刘繇死与不死,对明公而言并无所谓,只要他离开吴郡,一切都好商量。”

孙坚满意的点了点头,道:“不错,幼台和德谋之言甚善!当下时局正乱,正为我吴郡孙氏坐山观虎斗时,确实不需惹恼刘氏宗亲……伯符,你虽勇烈,但毕竟年纪尚轻,于这权谋之道上钻研颇浅,今后还需多跟你几位叔父学习才是。”

孙策拱手言道:“父亲教训的是,孩儿谨记父亲教诲。”

孙坚转头看向孙静,道:“幼台,替我回书与刘琦一封,就说……某已知晓。”

孙静闻言道:“就回‘某已知晓’四字?”

孙坚点头道:“不错,就回四个字……跟那刘郎多说无异,某若是回的多了,反倒是容易惹他猜疑,就回这四个字足矣!”

“唯!”

……

孙坚在收到了刘琦的信时,在吴郡中驻守的刘繇,也同时收到了刘琦的书信。

这封书信的内容,对于刘繇来说可是非同小可,几令他辗转反侧,彻夜不眠。

眼下吴郡被攻打甚急,刘繇一方郡兵,基本上已经是到了崩溃的边缘。

吴郡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而眼下刘琦代表刘表,向刘繇抛出橄榄枝,并邀请他入荆州,这对于刘繇来说,确实一件天大的好事。

但若是就这么放弃吴郡,好不容易得来的一郡之守从此怕是就再难复得了。

说实话,刘繇舍不得这个两千石的吴郡郡守。

如此左右为难,辗转反侧了两日,刘繇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派人前往荆州,迎刘琦军救他。

毕竟比起郡守之位,还是命更重要些。

但是派谁突围去迎接刘琦比较合适呢?

刘繇左思右想,最终想到了一个人选。

这个人就是他的同乡,先前曾在辽东避难,后在刘繇升任郡守之后,被他以书相召而来东莱郡知名人物,太史慈。

以胆略而言,刘繇的部下中,也确实以太史慈做这件事最为合适不过。

第二百三十九章 鬼心眼多的太史慈

太史慈这个人成名甚早,早在刘繇任吴郡郡守四年前,太史慈在东莱郡就已经颇为知名。

太史慈扬名于青州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既胆大心眼子又贼。

说起太史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是一名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忠义慷慨之士,

但殊不知太史慈这个人的花花肠子其实也蛮多的,颇为狡诈多谋。

为什么说太史慈狡诈呢?得先从刺史和郡守之间的关系谈起。

东汉末年,官吏的晋升途径基本都被士族门阀所垄断,使得皇权被逐步削弱,为了应付防止士族官吏彼此勾连持续坐大,皇室采用了‘三互法’‘刺史监察郡守’‘任用宦官’等政策,其中以‘六百石刺史’监察‘两千石郡守’的制衡政策历史颇为悠久。

按道理来说,刺史的权力和管辖职能远不及郡守,但因刺史监察职能中有《六条问事》政策,使得刺史的权力涵盖范围扩大了许多,包括临时组织军队,选人用人,以刺史府为单位管理地区各项工作等,这使得原本仅有监察权力的刺史成为了半个州政府。

但也正是因为权力的重叠,使得地方刺史与郡守之间的很僵,甚至是彼此仇视。

一旦刺史和郡守之间在政事上有了针锋相对的矛盾,互不相让需要朝廷主持公道时,东汉中央政府却是采取了一个让双方恨不能骂娘的解决方式。

“以先闻者为善。”——这就是中央政府解决刺史与郡守矛盾的方式。

刺史和郡守,谁先把谁的状告上京,谁就比较容易赢。

听起来很扯,但却是事实。

太史慈就是在这件事上出的名。

四年前,太史慈年方二十一岁,任东莱郡奏曹史,他所侍奉的东莱郡守和时任的青州刺史间产生了政治冲突,于是双方都派人前往雒阳有司处,呈递弹劾对方的奏疏。

两方的使者快马加鞭,紧赶慢赶的奔着雒阳跑,因为朝廷的态度很明确——谁先告状谁有理。

当时代表东莱郡守去送奏疏的使者就是太史慈,当他到了雒阳公车门前时,正好看见州刺史的使者也来送告状的奏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