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150章

作者:臊眉耷目

刘松忐忑不安的来到了董卓面前,作揖道:“拜见相国。”

“逯乡侯无需多礼,坐吧。”

“谢相国。”

刘松遂坐于一旁的软塌上。

看着主位上淡定自若的董卓,刘松心中不免有些跌宕惊惧。

他到底向做甚?

董卓拿起面前桌案上的一酒爵,仰头倾饮,斜眼看了看刘松,突然长叹口气,询问道:

“刘君任九卿,可足三载否?”

刘松忙拱手言道:“自大司马去往幽州,松便继任宗正,过了今年六月,正满三载。”

董卓摸着自己的虎须,点了点头,道:“既已近三载,那这两千石的九卿之职,刘君也就无需续任了。”

刘松闻言不由一惊。

董卓这是什么意思?

要罢了我的官不成?可我并没有做错什么啊。

老贼你凭什么?

眼见刘松的脸色忽红忽白,身体微微颤抖,董卓爽朗笑道:“刘君勿要惊疑,老夫并无恶意,公乃昭烈之后,高祖世孙,值此危难时节,不思居于匡扶天下之位,反倒是每日沉侵于宗正府的那些世族谱卷之中,岂不可惜?今关东纷乱,各郡守不思安邦治民,反倒是彼此攻伐,以至社稷颠覆、民不聊生……”

刘松在心中哼了哼,

你这边塞贼子,也好意思说出‘社稷颠覆’四字?

董卓继续道:“老夫迁都与长安,坐镇朝中,于中原之事实乃是有心而无力,老夫细思,此非常时节,大汉诸郡若要得安定,非得善用宗室不可……前番老夫已是奏疏于陛下,拜刘景升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其子与其侄分别为南阳郡守和长沙郡守,用其父子三人以安南境,如今看来,老夫的决策确实无错……当今天下,可替朝廷牧守一方者,非刘氏宗亲不可。”

刘松听了这话,终于是琢磨过味了。

“相国是想让下官就任外郡牧守?”

董卓点了点头,道:“不仅是宗正一人,若有其他的贤能宗亲,老夫亦当多多善用!宗正主管宗亲谱籍三载,对这刘氏宗亲中人,自多熟悉,应推荐几个贤能之士与老夫,让老夫一同委以重任,安郡抚民才是。”

刘松闻言,心下暗喜。

这长安乃虎狼之窝,不好久留,可惜他身为九卿,却无理由可以走出。

此番若是能够就任于地方州郡,远离朝堂的这群西凉犬狼,再与刘虞、刘表等宗亲盟中之人联合举事……

翌日诛除董贼,驱逐西凉群蛮,挽社稷于水火,救陛下于危难,岂非是青史留名之举?

董卓要多任宗亲于外藩,真乃自寻死路尔!

第一百八十三章 后汉书

襄阳驿舍内,刘琦专门来见了一次蔡琰。

两人在驿舍的院落亭中分塌而坐,蔡琰一边与刘琦攀谈,一边在旁边为他煮茶。

蔡琰和以媚艳的蔡觅完全相反,与杜嫣那种纯长相美丽身材婀娜的女人亦是不同。

她给刘琦的感觉,才是刘琦心目中的古典女人才应有的感觉。

温婉大方,动作和谈吐都很得体,似乎每一句话都在顾忌着旁人的感受,说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让人感觉到如沐春风。

刘琦知道,要做到这点,却是不仅仅只有高情商才能做得到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养。

“上次在军营,与蔡大家匆匆一晤,未曾深谈,琦今日特来拜会。”

蔡琰轻笑道:“琰前番与公子初会,却当众止公子之行,实在惭愧,今日蒙公子亲至,琰当向公子告罪。”

刘琦摆手道:“蔡大家不必这般客气,本就是蔡中郎借书与我荆州,琦在未予以蔡中郎和蔡大家的要求以回复前,却欲妄动书册,确实颇失礼数,蔡大家制止的对。”

蔡琰用长勺为刘琦盛了茶汤,递送到了刘琦面前,道:“公子不必如此,幸有君父子二人愿在荆楚立学宫,抄经录、撰《汉史》,方使天下士人得有一方净土治学,我父女既为儒林之家,亦当支持责无旁贷。”

刘琦看着蔡琰递送到自己面前的茶汤,显得颇有些犹豫。

汉朝的茶汤都是煮的,里面放油放盐,那味道是说不出的怪异……

对于刘琦而言,喝汉朝的茶汤便犹如喝中药无异。

但蔡琰既然已经递了茶汤给自己,若是不喝,多少有些失礼,怎么地也要喝上一点。

刘琦端起羽觞,小心翼翼的泯了一口。

这一口下去,刘琦不由一愣。

没有那些油烟的异味,虽然是煮茶,但隐隐中却能品出一些后世的那种泡茶的原味。

至少喝在口中的是草木之气,而不是那种油盐调味了。

看见刘琦端着羽觞,略有出神,蔡琰不由奇道:“公子食不惯吧?”

刘琦回过神来,摇了摇头道:“不,只是这味道……与寻常的茶汤有异。”

蔡琰淡然一笑,解释道:“琰煮茶,不喜调味,口味偏淡,旁人却是食不惯的,严君便从不食我煮的茶汤。”

“好吃。”

刘琦冲着那羽觞吹了吹,一饮而尽,然后将羽觞递给蔡琰,道:“再食一觞。”

蔡琰没想到刘琦居然会对她做的寡淡茶汤这般捧场,不由一愣。

看刘琦的表情,不似作伪,却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饮自己煮的‘淡茶’。

她一边给刘琦盛茶汤,一边问道:“公子居也喜食这般的煮茶?在蔡琰印象中,男子似都口味偏重,严君平日就颇喜烈酒与盐油熏烤之肉食。”

刘琦接过蔡琰递过来的羽觞,道了声谢,道:“我也爱吃酒肉,但饮茶却不同与饮酒,饮酒在乎于酣畅,饮茶则宜乎淡雅,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源于天地自然,得灵气而生,用心饮之,可使人清醒宁静,相比与酒之浓烈,茶当以其淡方可使人荡心涤肺、洗脱尘俗……茶中加入诸多食料,以俗味掩其出尘之香,那茶便不再是茶了,食之又有何味?”

蔡琰闻言暗自感慨。

她不喜煮茶调味,只喜清煮,但最多不过是口味而已,却是从未细思的刘琦这般深刻。

想不到在口味方面,与自己相通之人,居然会是一个男子。

蔡琰端起羽觞,饮了一口,闭目细品一会,遂道:“倒是真如公子所言,确是有那么些许意境了。”

刘琦放下了羽觞:“蜀人多饮茶,天下上品荈诧多出西南,然在荆楚之地,亦有一地遍生苦茶,蔡大家可知?”

蔡琰闻言笑了:“公子所言的,莫非便是长沙的茶陵县?槚荼茗荈,多有所出,琰甚慕之,可惜一直无缘得往。”

刘琦笑道:“这么说也不尽然……其实蔡大家很快就有机会前往长沙了。”

蔡琰奇道:“公子何出此言?”

刘琦又饮了一口淡茶,遂将刘表意在长沙建立荆南学宫,并在荆南撰写《汉记》的事情,向蔡琰说了一遍。

按照刘琦的想法,他本以为蔡琰对去荆南会有抵触,毕竟以大汉的国情来说,过了湘江后越往南走,便越是经济和人文发展落后的地域,蔡琰出生于陈留。正是天下经济与文化的盛兴之地,她又怎么会愿意前往偏僻的荆南呢?

但是蔡琰的表现却超出了刘琦的想象。

她没有任何犹豫,反而欣然应诺。

她轻点螓首,道:“其实,琰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在襄阳久居,毕竟襄阳学宫中的五业从事是仲子公与广明公,琰不过区区一介女流,又如何能与二君同宫授学?若能去往荆南,正得其便。”

刘琦试探地问她:“荆州远离繁华,乃偏僻之地,不少地方甚至还是荒蛮之所,蔡大家去那里编撰《汉记》,难道不觉的委屈吗?”

蔡琰摇了摇头,认真道:“家严与刘使君同为名士,却深陷朝中,不能如使君般治学一方设立教化,实乃生平憾事,琰身为蔡家之女,自当秉承严君之志,岂可因地域偏狭而怯?能在荆南之地推行文治,制礼作乐,典籍娱心,育人为务,使南境政治安稳,风俗淳美,文教粲然……却正是蔡琰之志。”

刘琦没想到蔡琰居然会说出这样的话,心中不由升起了赞赏之情。

他冲着蔡琰拱手道:“能与蔡大家这样的女中英杰同往荆南,一展抱负,实乃刘琦平生之幸。”

蔡琰问道:“公子也要去荆南?”

刘琦一边喝茶,一边笑道:“若是刘琦不往,仅凭蔡大家一人,又如何能操持的起长沙官学?”

蔡琰细细思之,暗道确是此理。

自己虽然受了刘表五业从事的任命,但却无权调动地方资金与人夫来修筑学宫,更无能力召集士人编撰《汉记》。

有此能力者,也唯有刘表和刘琦二人而已。

但刘表身为荆州牧,自然需要坐镇襄阳总揽全局,而刘琦虽为南阳郡守,但因为宛城在袁术之手,刘琦反倒是变成了没有实务,可随意走动之人。

放在后世,蔡琰就是一个女教授。

刘琦才是执掌学校运筹的董事会成员兼校长。

“既如此,敢问公子,咱们当何时往长沙?”

刘琦微笑道:“且待严君奏往长安的奏疏得应而后,便可成行。”

……

不久之后,长安方面的诏书下达,着令荆州牧刘表,负责总筹补录《汉记》之事。

消息陆续传往各州,引得诸州的经学士子纷纷侧目。

在荆楚补录的《汉记》,自是得用上诸家学派的经史高人,而《汉记》中所记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就等于大汉朝廷承认的官方史卷,而能够编撰之人所代表的的经学派系,则在无形之中,也会被社会承认为正统经门。

诸多经学名人不由皆纷纷跃跃欲试,渴望参与到这件大工程中来。

刘表本身就是八及名士,他既然承担了补录汉记的职责,那便不能仅仅只能是拾人牙慧只是补录汉纪那么简单,对他而言,那只不过是追随前人的脚步而已。

针对此事,刘琦曾对刘表提了一个中肯的意见,深得刘表赞同。

荆楚在召诸派经学英才编撰《汉记》的同时,可作延伸,继《汉记》之外,再做一套更为精准,更为庞杂,内容更为全面的纪传体断代史。

前有班固编撰《汉书》……

荆州可以在《东观汉记》和《汉书》的基础上,延伸出一部集《列传》《纪》《郡国志》等等涵盖更加多样化的——《后汉书》

第一百八十四章 荆楚庞、黄

朝廷下诏,让刘表代表朝廷补撰《汉记》,而刘表又将此事全权委托给了刘琦,那刘琦便等同于这个国家级文学项目的总策划人。

继上雒之后武功有所盛后,刘琦在荆楚的文治之名,亦是因此事开始在儒林中逐渐传播。

自古以来,一旦有官方人士被受命去承担某种重大的项目,那他首先且必然要面对的,就是数不尽的走后门者。

首先行事的自然就是蔡家和蒯家。

蔡瑁身为南郡武臣之首,直接就去找刘表谏言,请命派蔡蒯两家的经学子弟随刘琦去荆南一同建学宫、编《汉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