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133章

作者:臊眉耷目

“还有渔阳人田豫,若有机缘,亦请大司马收之于麾下,日后或许有所臂助。”刘琦最后又向刘和举荐了一人。

刘和虽然不明白刘琦为何会对幽州人物这般了解,但也不方便多问,只是在心中逐个记下。

若是换成别人向他提出这些人,刘和根本就不会当回事,但是刘琦提出来的,他就感觉有些不同了。

荆州军北上这段时间,刘琦代表刘表进入司隶,其表现之出色,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而且他适才又陈恳的为刘和分析出了幽州的形势,并毫无私心的为刘虞父子认真的做出筹谋。

面对这样一个少年的真挚之言,刘和想不往心里去怕也是不行的。

二人又彻夜详谈一宿之后,次日,刘和遂拜辞离去。

……

见过了刘琦之后,刘和转回了己方在司隶境内的大营。

此刻公孙瓒和刘虞分兵驻扎,公孙瓒尚在弘农境内,而刘虞的兵马已经转回了河南尹。

刘和见了刘虞,遂将自己与刘琦见面的事情与刘虞详细的说了一遍。

刘虞因为公孙瓒胁迫自己出兵的事,心中颇感郁闷,又闻刘琦率兵撤往荆州,一时间感觉汉室江山前程未卜,故派刘和前往询问,想看看荆州方面,对护君之盟以及汉室天下,是个什么态度。

但哪曾想,刘和给他带回来的,不仅仅是荆州人对汉室的态度,更是有关他幽州的大事。

当刘和将事情对刘虞说完之后,刘虞竟然是闭上了眼睛,捋着胡须坐在原处沉默不语。

他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再加上地位尊崇,平时很少会有人用批评的语气指出他的不足。

特别还是刘琦这样一个少年后辈。

但刘虞这个人的性格非常平稳,虽然少了几分雄烈之气,但却胜在不骄不傲,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上,他都能够虚心纳谏。

他将刘和适才对他说的话,在脑中过了一遍又一遍.

最终他琢磨透彻之后,方才睁开了眼睛。

他看向刘和,道:“吾儿……”

“父亲。”刘和急忙应诺。

“汝觉得刘伯瑜评价为父之言,可准确否?”

“这个……孩儿也说不清楚,父亲觉得呢?”刘和没有摸准刘虞话中之意,遂将球踢还给了刘虞。

刘虞闻言笑了,自己这儿子倒是老实,不敢当面驳斥自己。

“你且说说,为父平生,最喜读何书卷?”

刘和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道:“父亲平生,最晓《五经》。”

刘虞长叹口气,道:“是啊,为父平生最晓《五经》,唉,试问一个精研《尚书》《礼记》者,又如何能够统兵打仗,又如何能够慑服那些军功武人?刘伯瑜言老夫之短处……甚中其地。”

说罢,便见刘虞转头,看向那刘和,道:“刘伯瑜所言的那个刘备刘玄德,现在何处?”

刘和拱手道:“孩儿已经派人探得,那别部司马刘玄德奉公孙瓒之命,往来与两军阵前,每隔几日,便会从我方主营,向公孙瓒等处督运粮秣。”

刘虞闻言奇道:“这刘备乃是公孙瓒麾下的别部司马,又是其同窗,竟然主动承担起了押运粮草之责,若非大材小用,便是谦恭谨慎之人。”

顿了顿,刘虞又道:“他下次再来,派人请他往主帐一叙。”

“诺。”

……

两日后,刘备按时来刘虞大寨调拨粮草,却被刘和暗中请进大帐,与刘虞见面。

刘备的相貌白皙,一双大耳,身高臂长,颇有雄姿。

“末将刘备,见过大司马。”刘备恭敬的对刘虞施礼。

刘虞见刘备相貌雄伟,颇为惊异,遂问道:“汝便是涿县刘玄德?”

“正是。”

“听说你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

刘备没想到刘虞会问他这事,忙道:“正是。”

刘虞捋着胡须,慢悠悠地道:“且把你的籍贯,以及能回忆起的祖辈名字……皆报于我。”

刘备一时间没明白刘虞的意思,好奇地问道:“大司马所言何意?”

刘虞捋着须子,淡淡道:“刘某在京中曾任宗正,这各郡皇族的名籍薄册,都曾归老夫掌管,你且将你的祖辈挨个给老夫捋捋,让老夫为你回忆回忆……你是否有祖先在京中皇族名薄之中。”

刘备愣了半晌之后,突然明白了刘虞之意,不由大喜过望。

整个大汉朝,从西汉王朝开始,传承数百年,刘氏诸王的血脉们开枝散叶,其后代早就是遍布了大汉十三州,庶出旁支的不计其数。

昔日在涿县,光是跟刘备一样的这支中山靖王之后,就不下几十号人。

若是再到中山国看,有中山靖王名头的刘氏宗亲,那更是数不过来。

像刘虞这种东海恭王之后,乃是东汉王爵之后,比之中山靖王,这种远在西汉孝武皇帝时期的诸侯王,分量要重了许多,也更容易查证了许多。

但西汉诸侯王的后代们,因为数百年的分支繁衍,枝叶太盛,再加上中间有王莽篡盗,宗谱传承记载有所遗失……所以西汉诸王的后代,如今记载在雒阳宗正府的,并不全面。

特别是刘备这种不知道拐了多少个弯的,就算是骨子里真有中山靖王的血脉,怕是也稀薄的都不够蚊子咬一口的。

刘虞就算是曾任宗正,他怎么可能会在雒阳看到自己的籍薄入档?

就算是看到了,又岂能记在脑袋里?

刘虞这话中之意很明显,他应该是有办法,可以替自己证身,让自己的名字进入到京师宗正府的皇族名籍薄中。

这是赤裸裸的拉拢啊。

但虽然是拉拢,但刘备却有一种喜不自胜的感觉。

他仿佛感觉,自己的春天,似乎是要来临了。

第一百六十二章 吸收新鲜血液的护君盟

面对刘虞的询问,刘备毫无保留,遂将自己的家族,世居之地,祖父等辈的生平,但凡是他能想起来的,或是他知道的,都一一向刘虞做出了叙述。

刘虞并不答话,也不插嘴,只是认真的听着。

直到刘备说到其祖父刘雄乃是举孝廉出身的范县县令时……刘虞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好,甚好!汝果真如此,汝刘玄德所在的这一宗在宗正府必有备底,老夫回头派人暗中去长安,向宗正府查证后,便可助你扬名。”

刘备闻言面露奇色,疑惑道:“大司马如何这般确定?”

刘虞自信地道:“宗正府内的宗族籍贯档疏,虽多如牛毛,但老夫既知你世居之地,又知晓汝祖父皆出身于孝廉,那便可以此为引,在其中将你的名讳找出!”

其时,民间的汉室宗亲按照制度,被要求群居,这样也有利于朝廷在寻访登册信息时,便于管理。

刘虞继续道:“只要能在宗正府找出你那一支的籍档,那回头老夫便能亲自出面为你证身,并以族亲之遇待你,让你早日出头。”

这一番话说完,刘备顿时大喜过望。

他急忙冲着刘虞长作一揖,感激道:“大司马提携之恩,实如再生之德,备实是无以为报……谢大司马厚恩!”

刘虞哈哈一笑,遂从桌案上拿出一份缣帛,用笔沾墨在上面开始认真书写。

少时,刘虞写完,便将缣帛递给了刘备,道:“玄德,你看看这是什么?”

刘备疑惑的接了过来,细细读了一遍之后,脸上的表情越发欣喜。

这是刘虞写给朝中现任九卿宗正的手书,请他根据刘雄和刘弘举孝廉的引,翻查刘备的档案。

刘雄和刘弘既是曾举过孝廉,那除了宗正府之外,朝廷的对选部中也一定会有他们本族的底档记录,若是能以之为引,即便是宗正府的档籍多如牛毛,相对也极好查证。

而刘虞此番书信之人——乃是谥号“昭烈”的那位宗室名臣刘宽之子,现任的宗正的刘松。

按照汉律,九卿之一的宗正之位,只能有汉室宗亲担任,不可予以旁人。

继刘焉和刘虞之后,刘松成为了现任宗正。

同为宗亲名臣,刘虞与弘农华阴刘氏一族自然相熟,刘虞亲自出面,让宗正刘松帮他调取刘备的档案,这对于刘松来时,实乃小事一桩。

而且他绝不会不给同宗的刘虞面子,换成别人,想在宗正府调档,刘松怕是瞅都不会瞅他一眼。

刘备感激的将书信递还给了刘虞。

饶是刘备为人处世一向镇定自若,古井不波,但他的脸上肌肉,此刻还是因为太过激动而显得略微颤抖,胡须轻轻摆动,只是幅度不大,若是仔细观察,却是看不出来的。

他再次冲着刘虞长长作揖。

刘虞却是伸伸手,让他勿要多礼,随后吩咐其坐下,道:“玄德勿谢老夫,若是要谢,可谢护君盟中之刘伯瑜,若非此子向我举荐,老夫还不知咱幽州军中,竟有一位宗室之雄。”

“刘伯瑜?”刘备不由惊诧:“莫不是荆州刘使君之子也?”

刘虞道:“正是此人,刘伯瑜书信与我,说是咱刘氏护君之盟,除了其父子与老夫父子外,还需广纳宗族英杰,当此汉室危难时节,邀诸宗亲共赴国难,不负社稷,以报君恩……而这广邀的宗族中,这首选之人,便是你刘玄德了。”

刘备原先从没有与刘表和刘琦父子有过交情,如今听刘虞这么一说,心中在惊讶之余,竟也有了一丝感激之情。

那刘伯瑜如何会知晓我之声名?

在这种事情上,刘虞完全没有撒谎的必要。

刘备心中正百思不得其解,却听刘虞开口道:“玄德,若能得当朝宗正确认你的身份,届时你我按资排辈,老夫或认你为弟,或认你为侄儿,告知天下,拉你入护君之盟,并奏疏于朝廷……表你为渔阳都尉,如何?”

刘虞的一番话,让刘备幸福的快要爆炸了。

护君盟中的刘氏宗亲,除了刘焉之外,都是扬名诸州,声望正隆。

刘备若是可以被刘焉拉入护君盟中,今后必然是声名大噪,当不下于各郡的望门名士。

而边郡都尉或属国都尉,更是秩比两千石的武职,有开府之权,能够建立府署自选随官,有些边关都尉甚至可兼理民政。

刘虞任刘备为渔阳都尉,其潜台词是想用他替自己操练兵将,总筹幽州武事。

当下,便见刘备不假思索,恭敬地对刘焉道:“承大司马如此器重,若蒙不弃,备愿效犬马之劳。”

“嗯,好,不必拘礼。”刘虞捋着自己的须子,微笑道:“你需明白,刘氏宗族,若入护君之盟,今后自当以汉室天下,盟中诸事为重,我等刘氏宗亲,在万不得已时,当秉大节,求大忠而舍小义,不可自污其名,以为天下所弃……你明白老夫话中之意么?”

刘备的心微微一跳。

他自然是知晓刘虞话中之意。

一旦刘虞将他拉入宗亲盟中,这恪守臣节的本分,便会如一顶巨大的斗笠,一生扣在他的头顶,风吹不跑,雨浇不破。

他若是因为与公孙瓒的私交,敢于背叛护君之盟……不需刘虞对付他,这天下士人和其他宗亲的口诛笔伐,也将让他刘备永无翻身之日。

只要他今日应承了刘虞,待就代表刘备算是彻底站队到了刘虞一边,从此彻底脱离了军功集团,跟同窗公孙瓒在政治立场上分道扬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