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129章

作者:臊眉耷目

雒阳,左中郎府中——蔡邕和蔡琰父女正在做最后的道别。

失去了河东的卫家这个的归宿,为了能够让蔡琰远离中枢乱局,蔡邕只能用借书的名义,将蔡琰送往荆州,躲避北方的乱局。

但终归是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大,如今骤然要天各一方,蔡琰心中自然是充满了不舍。

……

蔡琰眸中略有有泪雾,看着一脸慈祥的蔡邕,轻轻道:“阿父……女儿舍不得您……”

这一句话刚说完,蔡琰眸中的眼泪便再也控制不住,如清泉般流淌而出,一颗一颗如珍珠般的泪水划过其面颊,在其素颜的脸颊上,留下了一道道的泪痕,让人观之心甚痛惜。

蔡邕慈祥地道:“昭姬莫要如此,又不是一辈子不能见面了,待翌日京中事定,为父便去荆州寻你,你如此这般,却是弄的为父心中也不甚好受了。”

蔡琰知道,蔡邕这话纯粹是安慰他。

一旦去了长安,他又如何能轻易得脱?

蔡琰用绢帕擦了擦眼帘,道:“阿父,女儿不想去荆州……女儿还是去长安陪父亲吧。”

“不可。”蔡邕的脸一下子落了下来,紧张道:“咱蔡家的后辈,如今只有你人人没有着落,这是为父心中唯一所虑之事,如今总算是找到了机缘能将你送入了荆楚安乐之土!为父这最后一桩心事,便也算是去了,你可切莫弄耍性,让为父难做才是。”

听了蔡邕的话,蔡琰心中更是难受。

“可父亲……您呢?”蔡琰伸手,轻轻的拽住了蔡邕的长裾,话语中饱含弄弄的不舍之情:“父亲自己一人留于虎狼之地,若有危难,却是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不妨事的。”蔡邕自信道:“为父毕竟是相国身前的要人,即使去了长安,只要有相国庇护,便不会有什么性命之忧,昭姬只管放心。”

说罢,却见蔡邕面色突然一正,转移开了话题。

“昭姬,为父这次强行要刘氏父子许你一个襄阳学官的职位,除了要让你去荆楚帮为父看好咱蔡家那两万四千卷藏书之外,更是想让你替为父办一件大事。”

蔡琰心下虽然是百转千愁,但突见蔡邕说的这般郑重,却也不能再做小女儿姿态了。

她抬手擦了擦眼泪,尽量用平静的语气道:“阿父有何事相托,但说无妨。”

蔡邕长叹口气,道:“为父一生,最为得意的事,有三私两公,三私为作《释悔》,创焦尾,精飞白……两公之事,便是刻印四十六块熹平石经和补作十篇汉纪。”

蔡琰认真的听着——蔡邕这些年来所做之事,她身为蔡邕的女儿,自然最是清楚不过,这五件事,皆是身为名士的蔡邕,最引以为傲之事。

蔡邕突然提起这五件事,不知是何用意。

“阿父,您有何事要交待于琰儿?莫不是事关汉记之事?”蔡琰聪慧,隐隐的猜出了蔡邕的用意。

蔡邕感慨地叹了口气,自己的女儿果然非比等闲,很快就揣摩出了老夫的心思。

“昭姬,《释悔》的卷牍,就在咱圉县的祖宅旧居中,你带人去圉县载运那两万四千卷典藏之时,可将其一并带入荆州,传承于后世便可,而焦尾琴意与隶书之道,汝深得为父真传,为父放心,不惧失传,三私之事对为父而言,还好了解……唯有熹平石经和在兰台的汉纪,唉!甚让为父心忧。”

蔡琰轻声道:“父亲是怕这两件心血之物,不能得传后世?”

蔡邕的眼中泛起了点点泪雾,抽噎道:“相国昨日已是与我谈过,此番迁都,他不会在长安设立太学,而熹平石经和兰台的汉记,若要随军西迁,不知能否完好保全,就是保全了,在相国手中能否传承于后世,老夫深以为疑……”

“唉,可叹石经乃是重碑,非你我所能保全,只能看天时气运了,现在,唯有当年为父与卢植等人在东观所续编的汉记,或许经由你手,在刘景升父子的协助下,或可继续完成下去……这就是为父为你争取那襄阳学官之位的用意所在。”

蔡琰明白了蔡邕之意,答应道:“阿父放心,女儿到了荆州,一定与景升君父子协商,促成此事。”

蔡邕叹息道:“昭姬,此事有劳你了……几代人的心血,不可因战乱而止,兰台的《汉记》能否保全,乃是未知,幸为父当年历时数年,在与卢君等人续编十篇时,曾偷偷的抄录了一份,亦是存于祖宅……女儿携书到了荆州,以学官的身份,可谏言刘景升寻大儒续写《汉纪》,传于后世,这也是为了大汉的千秋之业着想。”

蔡邕口中的‘兰台汉记’便是后人口中所言的《东观汉记》,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

这百卷汉记乃是经过几代人的编纂补充,到目前为止最全的一套汉记,其原本被置于雒阳兰台。

当年蔡邕与杨彪,卢植,马日磾等人为其续编了十章,蔡邕在数年的编续过程中,也是暗中一点一点的将其前百卷的内容抄录于自家典藏之中,用以作为珍藏。

如今在他圉县祖宅的两万四千卷典藏中,便有这一百余卷的《汉记》。

这份《汉记》目下已是编写记录到了孝灵皇帝时,但自灵帝之后暂时无填写计划。

依目下的情况来看,天下战乱纷纷,朝廷是不会有余力,着人继续往下编录了。

至少指望董卓是不可能的了。

在蔡邕看来,目下各州各郡,能够集鸿儒文士们续编填充《汉纪》内容的人,非得是南郡的刘景升不可。

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说动他吧。

交待完诸事之后,蔡邕遂对蔡琰道:“事不宜迟,老夫这便命人暗中去给刘琦送信,女儿你也速速带家中伴当,往陈留老宅去,取了老宅中的藏私典籍去荆州,想来,那刘琦定会派人接应你的,你无需担心……现在就走,莫要耽搁,以免有变。”

蔡琰紧紧的咬住嘴唇,没有动。

她依旧不舍的望着蔡邕。

蔡邕却不再看她。

他挥动裾袖,催促道:“莫要管老夫了,速走!若在迁延矫情,你便不是老夫的女儿。”

说罢,转过身去,不在看蔡琰。

蔡邕静静的注视着父亲那已是不在高大挺拔的背影,泪水再次宣泄而出。

她缓缓跪拜在地,恭敬的对着蔡邕行拜辞大礼。

“阿父珍重,女儿去了。”

蔡邕虽然没有转头,却也知道女儿在身后的所作所为。

他仰起头,看向天蓬,极力忍住自己眼眸中的酸楚。

直到身后响起蔡琰离开的脚步声后,蔡邕眸中的泪水才顺着苍老的脸颊缓缓的低落了下来。

今日一别,不知此生是否还能与女儿再见否。

……

阳人城中,刘琦的兵马已经全部整装完毕,三军将士,准备拔寨起营回返南郡。

在出发之前,刘琦亲自去见了孙坚一面,向他告辞。

虽然不知下一次见面的时候,两方是敌是友。但孙坚毕竟是在自己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帮助过己方抗击西凉军,对刘琦算有恩。

有恩就得有谢,这是刘琦为人的宗旨。

孙坚还是老样子,一副牛哄哄冷冰冰的样子,好似谁都向欠了他钱一样。

他听说刘琦要走,也不做小女儿姿态,很是爽快的与刘琦道别。

刘琦对孙坚表示了一番感谢后,转身便要离开。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孙坚却突然在他背后说了一句:

“刘郎英雄少年,实乃孙某平生仅见,若是可以,本将此生不愿与刘郎为敌。”

刘琦闻言颇感惊讶,他没有想到这话会是孙坚说出来的。

依照他的秉性,能对自己说出此一番话,足见他对自己的认可。

刘琦闻言站住脚步,在心中略作了一番计较,随转头看想孙坚,道:“此间事了后,不知君侯当往于何方?”

第一百五十七章 孙坚的艰苦处境

孙坚见刘琦问起他日后之事,心中也泛起了一丝迷茫。

说实话,他确实有点不知道自己应该何去何从。

“袁公此时,已经离开了鲁阳,奔阳人前来与某会合,想来是因为袁本初率领群雄上雒,邀陈王入驻雒阳之事。”

刘琦点点头,一脸了然。

孙坚说的事情他自然是知晓的。

眼下河南伊周边群雄集聚,即将是风起云涌之势。

刘琦能率军以回兵之名躲开这乱局,但孙坚却不能像是刘琦那么好命了。

孙坚目下注定是要与袁术绑缚在一起,难以分割的。

见刘琦目光炯炯的瞪视着自己,孙坚继续道:“去年,咱们与胡轸和吕布鏖战之际,李傕曾率军入侵豫州境,孔伷闻之惊恐生病,现卧于床榻不起,袁公前番写书信与某,欲表奏某为豫州刺史,驻兵于颍川阳翟。”

刘琦闻言,挑了挑眉毛,暗自细思。

因为自己到来后的一系列动作,使得历史的时间线发生了一定的偏差,董卓迁都的实际操作时间线有所改变,李傕攻入颍川的时间也与历史上的不同。

而孔伷的死亡时间,似乎也与原先不太一样了。

说到豫州刺史孔伷之死……

刘琦心中对此一直表示疑惑。

历史上的说法,豫州刺史孔伷的死因,是因为李傕兵入豫州,孔伷闻之惊惧,重病而亡,粗粗一笔带过,没有任何细节,让人颇感疑惑。

一个六百石的监察,好歹也是报名参加了讨董的人物,就因为听说李傕兵马入侵其境,就被吓死了?

这得是多脆弱的小心灵?

刘琦觉得事情不是这样简单的。

董卓任命孔伷为豫州刺史到孔伷去世的时间并不长,甚至连一年都不到,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就让一个好端端的大名士得了重病被吓死?

就算真是这样……但他死前,其麾下的豫州郡兵,就已经被孙坚所统管了,这算是什么事?

孙坚带着豫州的郡兵到了阳人前线去打华雄、胡轸、吕布,可以说这是因为孔伷仗义,或者说他是被孙坚威胁,不得不付之以兵将。

但即使孔伷把该做的都做了,在这期间,孙坚还是被袁术表奏豫州刺史,要用他替代孔伷监管豫州的两郡四国。

偏巧袁术一举荐,孔伷就立刻被李傕吓死,给孙坚腾地方,死的很特么是时候。

将这不到一年时间里发生的事做一个分析,就可以发现——其实孔伷和原荆州刺史王睿和原南阳郡守张咨一样,都是被孙、袁给弄死的。

……

刘琦沉吟片刻,突然向着孙坚长作一揖,道:“君侯,你我原无交集,本不相识,但咱两军同战胡轸、吕布,琦与君侯亦是因此相知,刘琦此番回南郡,不知何时再有机会与君侯相见,今有一言相赠,还请君侯细思之。”

孙坚淡淡道:“刘公子有话请讲。”

刘琦叹道:“这些话,依我的立场本不当跟君侯说,但君侯适才说不愿与刘琦为敌,凭这一言,琦今日便说些不该说的话。”

孙坚疑惑道:“何言?”

“豫州之地,非君侯可久居之地,以君侯声名之狼藉,在豫州恐有大祸,还请君侯自思。”

这一番话说完,帐内陷入一片死寂,几是落针可闻。

孙坚的脸上露出了愤怒之色。

竖子安敢辱我?

他的手不知不觉的握向了自己腰间的刀柄……但很快却又松开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