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127章

作者:臊眉耷目

刘琦镇定自若地道:“大事已毕,不走,还在这里干什么?”

张允似乎有些捋顺不清刘琦的思路,奇道:“二袁,张邈,王匡,刘虞……甚至是那储君刘宠,都已是到了司隶,此时可谓是雒阳大风涌起之时,正是我军借机搅动天下之时刻,贤弟前番的诸多布局,不就是为了这些么?就这般走了,岂不可惜?”

“可惜吗?”

“当然可惜!”

“不,若是我们继续留在这里,只怕是会死无葬身之地。况且越大的布局,咱们越是不易掺和,还是让关东群雄去做天下的风眼吧,护君之盟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声望,不久之后,足够了。”

听了刘琦的话,张允顿时大惊,忙道:“伯瑜,你此言何意?如何会死无葬身之地?”

刘琦为他认真的解释:“兄长试想,这一次袁绍入司隶,乃是为了议定两都,并拥刘宠入朝,如此他在声望上又可重新立于袁术之上,此中诸事,我荆益两军已经公开予以支持,不久之后严君的奏疏亦是将抵达雒阳,袁术北上司隶,必定会当面问我这个中诸事,届时我便不得不与二袁同时会面,当着他们二人的面,我又该如何回答?我再厉害,怕是也做不到两头不得罪吧?”

“这个……确实。”张允闻言有些语塞。

刘琦又道:“以袁术的心性,他抵达司隶后若是知晓我与袁绍暗同款曲,岂会罢休?万一他到时候驱兵封锁了南阳郡的路径,咱们又该如何返回荆州?”

张允闻言,似有明悟:“那依照伯瑜的意思是?”

“乘着我们眼下还未完全失信于袁术,而袁术又着急北上雒阳,咱们转兵南下,通过南阳境,返回南郡,袁术现在的心思全在袁绍身上,想来还顾忌不到我等……况且,我们若是不走,朝廷敕封的诏书,怕是也不会到来的。”

“为何?”

刘琦长叹口气,苦笑道:“人家董卓为什么要派人跟咱们谈判?不就是不希望咱们在这里继续搅局,赶紧滚回荆州吗?咱们若是还赖着不动,朝廷的旨意,需要何时才能讨得……现在什么事情,都不如将严君的荆州牧定下了重要。”

张允恍然大悟,道:“如此,看来是不走不行了。”

刘琦肯定的道:“不走不行。”

张允心中颇感惋惜。

他其实还真是有心,想见识一下袁绍,王匡,刘虞与公孙瓒等人是何等的风采。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怕是没有机会了。

……

稍后,刘琦再度与诸位使者相见,大家又进行了一番详谈。

经过刘琦昨夜一番暗箱操作,今日的议谈,变的是相当顺利。

蔡邕不再反对贾龙索要刘焉三子,而李傕亦是着急回雒阳,向董卓禀明谈判诸事。

至于贾诩,在这期间依旧是一言不发,但刘琦能感觉到,他似是偶尔在用余光偷偷的打量着自己。

这样很好!

种下了的种子,日后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不需急于一时。

反正他就是真不发芽,对自己也不会有任何的损失。

相叙片刻之后,三名使者遂准备告辞。

离去之时,刘琦对李傕和蔡邕道:“烦劳二位使者,代某转禀与相国,就说琦近两日就要准备领兵还归南郡了,请相国能够遵照前言,保立雒阳朝堂,善待天子。”

刘琦虽然知道自己说的这些都是废话,但他还是要说。

面子工程还是要做到的,说了就比不说强。

李傕面无愧色,很是肯定地道::“相国乃是信义之人,必不负公子所托也,大可放心。”

蔡邕则是皱起了眉头:“公子这就要走?”

很显然,他是担心刘琦先走了,回头他若是派人送那两万藏书去荆州,却该如何是好?

两万卷书,岂能无人护送?

刘琦道:“蔡中郎放心,我离开阳人后,会在鲁阳周遭寻妥帖之处安营,静等朝廷消息,再做处置。”

蔡邕闻言这才放心。

他知道,刘琦这是在给自己时间呢。

回雒阳后,得赶快行事。

随后,雒阳的三名使者辞别了刘琦,转回雒阳去向董卓复命了。

……

李傕等人回到了雒阳之后,遂将这趟出使的个中详情向董卓做了一番汇报。

董卓听完之后,即令李傕将荆州方面奏请爵位的奏疏和刘焉的谋反罪证留下,着他们三人各自回去休息。

随后,董卓在自己的厅堂,一边仔细验看那些简牍,一边思虑对策。

“荆州刘氏,倒也并不贪婪。”董卓慢悠悠地念叨道:“请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刘琦为南郡郡守,刘磐为长沙郡守……”

念叨完后,董卓看向李儒,道:“卿觉得如何?”

李儒点头道:“不过分,可予之。”

董卓捋着自己的胡须,笑道:“一为州牧,一为湘江之西的郡守,一为汉江之地的郡守,虽然只有三位,却是南北纵横,将荆南荆北都囊括于其手了,刘景升倒是好手段……不愧是老夫一手扶持的,罢了,老夫便答应刘家父子。”

李儒拱手应道:“相国英明。”

两千石的郡守之位,本不当轻易予人,按照正常的流程,至少也要在举孝廉之后,历经中央内外的诸多要职后,方可委派。

毕竟,汉朝这一百多个两千石的郡守之职,是与九卿同列的地方之长,各州士族中为两千石世家的,比起其他家族,无论是资源还是地位,都明显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那是一道世家望族和士族之间红色分界线。

但如今,朝政为董卓掌,一切的规矩和条例,却是都该改改了。

这两千石的流程,怕是不会再那般复杂。

其实,这也是秩序将乱的征兆之一。

董卓抿了抿嘴唇,道:“老夫虽然可答应刘氏父子这一牧二郡之职,然……有一个人的职务,老夫却得替他改改。”

李儒奇道:“相国是不想敕刘表州牧?”

“不,刘景升的州牧和镇南将军还是要给的,不然不足矣安抚荆州刘氏之心,不仅如此,老夫回头还要在刘表的山阳故籍划出一县予他做食邑,镇南将军都当了,好歹也得有个县侯的爵位搭配上才是吧?老夫替刘景升想的也够周到了,怕是他阿父都没老夫这般心细。”

李儒闻言哈哈大笑。

他非常了解董卓。

相国如何会有这般好心,狠计怕是在后面。

“刘琦的南郡郡守……嗯,有些屈才了,这小子率军北上,给老夫添了不少的麻烦,如何能予以以小郡?非得给他个大郡的两千石坐坐才是……不如改一字,如何?”

李儒奇道:“相国想如何改一字?”

“卿以为,若老夫将刘琦这请要的南郡郡守改为南阳郡守……哈哈哈,这两千石的南阳郡守,刘琦可当的么?”

第一百五十四章 汉室两大毒虫

南阳郡,是光武帝的故乡,乃是大汉朝的龙兴之地,不论是人口,经济都可谓天下诸郡之最,在荆州七郡中,亦是最为紧要的地域之所在。

董卓让刘琦当南阳郡守,按道理是对刘琦的恩宠,刘氏父子感激应还是来不及。

但可惜,南阳郡眼下是袁术的基本盘,袁术用其为根据之所,并准备在以其为跳板,再去占据大汉人口数第二多的汝南郡(那里也是袁氏的故乡)。

袁术欲凭此两郡之地,成为纵横南境的枭雄人物。

而眼下,董卓却要将刘琦敕封为南阳郡守,那名义上,袁术在南阳郡就站不住脚了。

这摆明了是在挑拨离间,有分化袁术和刘表之意。

而在汉朝,什么事都要讲究个名正言顺,南阳郡守的位置若是被刘琦拿下了,再加上刘表成了州牧,袁术若继续留在南阳,便属不尊旨意,强占汉家疆土,有悖逆僭越之嫌。

却是妙招。

董卓虽然凶蛮,但他毕竟是从凉州边塞,借着军功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这个位置,其中亦是多有凶险坎坷。

他能得到今天的地位,不光是有天时,也因他确实有毒辣的眼光和战略意识,绝非寻常之人可比。

李儒轻甩长袖,从两侧向着面前缓缓合实双手,真心实意的拜服道:“相国果然高见,儒深感钦佩。”

董卓快慰一笑,随意的挥了挥手,又道:“只是这刘焉三子之事,却该如何行事?老夫暂时还未想清楚,烦劳文优替老夫筹谋一二。”

李儒捋着须子,道:“刘焉谋反之事,不管真耶假耶,对相国而言,都是一件妙事,毕竟可乘此时机分化益州之势,令贾龙、任岐等辈与刘焉相抗,待相国入关中后,或可借此寻机入蜀,夺下西南半壁也说不定。”

董卓豪横粗蛮的脸上,露出了赞同的表情。

“不错,老夫也是这般思谋的,不过待兵入关中之后,老夫还要筹建郿邬,一时半刻腾不出手入蜀……老夫不动,就怕那贾龙和任岐,非刘焉敌手。”

“相国所虑甚是。”李儒的表情也有些犹豫,缓缓开口:“若是不予贾龙刘焉三子,恐贾龙非是刘焉敌手,不久即为刘焉所灭……但若是予其三子,又唯恐……”

董卓眯起眼睛,神色微动:“若是予其刘焉三子,又唯恐贾龙得势,若是他在老夫出手前将刘焉颠覆,亦非老夫之所愿也。”

说罢,却见董卓郁闷的拍了怕桌案,道:“此事倒是颇为难办。”

李儒沉默了少许之后,方问道:“另外两人且不论,只是刘焉三子中,有刘范为左署议郎,其为蔡中郎臂膀之人,若遣其为质,蔡中郎可能应否?”

蔡邕毕竟是董卓麾下少有的士人名士,他的意见在李儒看来,还是非常重要的。

“伯喈并无异议。”

听到董卓这般回答,李儒方才放心了,他又思虑了一会,方道:“此事,末官来日再给相国一个答复,容相国允儒今夜细思之。”

董卓见李儒又要细想,知道这是他的习惯,也不拦他,道:“好,那便有劳文优替老夫筹谋了,老夫等你的消息。”

“诺。”

……

离开了相府后,李儒便着一老叟将自己的辎车赶来,上车坐定后,遂吩咐道:“奔东城而走。”

那老叟随即驾车,载在李儒前往雒阳城东。

不多时,按李儒的要求,老叟驾车载着他来到了城东一舍前。

李儒让老叟代自己前往拜门,并报上了自己的名号。

不多时,院中有仆役出来,恭敬的请李儒入内。

进了院后,舍内的主人便亲自出来迎接李儒。

竟然是刚刚随李傕从刘琦军中返回的贾诩。

“贾诩见过中郎。”

“文和,未曾先予知会,冒昧登门,儒甚惭愧,实为事急尔。”

听说李儒上门,贾诩心中本来是颇为反感的,他并不想见李儒。

推荐阅读!